2022年5月10日星期二

民间自发悼念长沙坍塌事故罹难者

4月29日湖南长沙房屋坍塌事故经过一星期的救援,当局5月6日宣告搜救结束,总共仅救出10人,高达53人不幸丧生。然而,官方媒体全面淡化这起重大死伤违建事故,地方政府更是至今没有任何一个官员要为事件承担任何责任。家属则被全面消音,官方还清空事故楼房附近的高楼层宿舍,避免搜救与罹难者遗体运送画面被拍摄记录。

事发后,官媒报导都强调获救信息。搜救结束后,强调长沙市委书记和市委道歉及中共国务院成立调查组等,但对于整起塌楼事故的详细情况,不论是罹难者的性别与年龄层,是否多数为附近长沙医学院学生,亦或是倒塌房屋的违法加盖,是否涉及政府监管不力等具体事项,官方则是一概回避。且严格控制讯息传播,受害家属整理的失踪学生名单,在网络遭删除封杀,该话题当天曾一度上微博热搜,但不久就消失了。官方报导刻意避免提到“违建”两个字,更全力淡化伤亡情况,直到搜救结束前夕,遇难人数都只停留在26人。官方还全力强调救援的困难与艰辛。

因为不满官媒的冷漠,网友开始自发寻找长沙53名罹难者身份。5月7日,作者名为“noodlessoup”在微信公众号“住在树上”以题为《坍塌的53个名字》发文表示,自事故发生后,几乎大部分新闻报导中都抹去了遇难者的名字。在所有的通报中,都是把获救的信息放置前方。但只要点开“长沙医学院”的超话,就能看到铺天盖地的悼念与呼喊。

文章提到,楼房所在的街区紧邻长沙医学院,这里曾经是一片农地,20年前,长沙医学院扩建迁来这里,附近的村民开始建起自建房,出租给许多商户,就形成了一片商业聚集区,学生们称这里为“后街”。

这篇文章收集45名罹难者的资料中,其中有30多人都是大学生,还有一些是影院、麻辣烫的老板、店员等。文章描述了遇难学生的专业、爱好、性格、梦想,及介绍他们的生活习惯、亲友对他们的思念等。

文章说,以上是53人中45人的一些信息,来源于“长沙医学院超话”、“抖音”等社交网络。如果有错误与遗漏,可以留言提出。

文章最后说,5月6日,许多人都在网上订了花束送到学校西南门,有志愿者学生会帮忙放至体育馆门口。5月7日,下雨了,体育馆门口的花逐渐挪进了室内。

《坍塌的53个名字》迅速达到10万次以上的转发量,并引来许多留言。留言中,有些人继续补充在这次意外中丧命的亲友细节,也有人说,如果这篇文章被删,“那就是删掉了这个民族的良心”;还有人留言,看到这些名字和个人资讯,感谢有人记得这些曾经真实存在了很多年的人;“除了一些宏大叙事,我们要真正地关心每一个人”。

《坍塌的53个名字》在微博同样被大量转发,网民“学术大观察”表示:“看哭了,这53人大部分都是长沙医学院的学生,其中又以大一新生居多。才十八九岁,人生就戛然而止。太让人难过了。”

网民“巴山夜雨”说:“没有腐败,就会减少许多伤害。尽管付出的代价是青春凋零,但罪恶的源头也难以肃清。”

网民“春日告别玫瑰湖”说:“当你只看见数字的时候只会惋惜可是当一条条生命有了具体的名字和故事才会惊觉生命的重量能压的人喘不过气。”

网民“温心sammii”说:“和丰县铁链女一样,任何一个国家机关负责任一点,审批或质检部门认真一点,这样的悲剧都不会发生。”

网民“gplq2019”说:“整个社会都在追求黑猫白猫,不顾一切赚钞票,丢掉了礼义廉耻,仁义道德。”

网友细数2014年到事发前,从山西、青海、福建等多地,陆续发生过至少8起自建房倒塌事故,早已有上百条人命因此丧生。如今长沙塌楼再夺53条年轻生命,但当局拔除违建沉痾的速度,恐怕远远不如删除讯息的速度快。

5月7日微信公众号“断十六狼”以题为“53人遇难,长沙人祸多少眼泪在飞”发文表示,“53人死亡啊,一个多么恐怖痛心的数字,一场多么惨烈的飞来横祸。”“如果你对这一点都无法想像,那么你应该就更加难以想像,在这场灾难中丧命的人可能绝大多数是大学生。”

文章说,严重超标的楼层,固然是整栋楼倒塌的直接祸根。但是,光有房主的贪婪,房子也盖不起来。是施工、设计、检测等多个环节的一烂到底,才共同导致了这栋“死亡之楼”的存在,以及这次灾祸的发生……而我们不用怀疑,这类人祸,绝不会是最后一起。因为利益熏心的人,贪婪的人,良知残疾的人,永远不会绝种!

作者马屿人士在其微信公众号发表文章《小心你走进的每一幢房屋——长沙楼房倒塌事件有感》说,小心你走进的每一幢房屋,也许那是间危房,也许是违章建筑;小心你走过的每一条道路,也许窨井盖丢失,也许下面已是暗洞遍布;小心你走上的每一条桥梁,也许存在偷工减料,也许设计严重错误;小心你乘坐的每一辆车,也许有人失意绝望,也许司机疲劳过度;小心你搭载的每一架飞机,也许机械保养不够,也许飞行员满怀愤怒;小心你吃的每一口食物,也许使用了地沟油,也许各种有害化学物;小心你喝的每一口水,也许水源早已污染,也许里面还掺杂着重金属。

文章说,小心你阅读的每一本书,也许歪曲事实颠倒黑白,也许潜藏减智的毒素;小心你观看的每一个电视节目,也许是甜蜜的谎言,也许是喷香的迷雾;小心你前往的每一个国度,也许民众痛苦不堪,也许权力缺少监督......小心你的每分每秒每一步,一辈子战战兢兢是怯懦沉默的理想归宿。

微信公众号“基本常识”5月6日发表前新闻记者项栋梁的文章《53条人命,新华社的报道只有52个字》批评现在官媒的事故报道。文章说,这一周里面你可能零星看到过一些报道。救出一个人来,又救出一个人来,救出一位女大学生说消防员是榜样,骨折了还给消防员唱歌。救援的新闻,有时会有惊人相似的角度。比如,记者哽咽了,然后,专家哽咽了,最后,市长也哽咽了,就这些信息,看得我也要哽咽窒息了……这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人做的下三滥的报道啊!

文章批评说,你是国家级媒体记者,在事故现场能得到各方最多的采访配合与信息支持,能不能老老实实去做点调查采访,别在屏幕前哽咽。人们关心的是被压在倒塌楼房下的人,关心的是他(她)们为什么会被压在那里,关心的是自己会不会碰到突然倒塌的楼房,谁管你记者有没有哽咽啊?!如果你以为我把这些摆出来是要嘲讽,是要批评,那是你不懂我内心的悲愤,一名前新闻记者无处发泄的悲愤。严肃新闻供应不足,舆论场上喂给大家的就剩这么些哽咽新闻了。

文章说,现在的问题是,地铁浸水、飞机坠毁、楼房倒塌,都只剩下了两句话:等官方通报。一切以新华社发布为准。就像疫情封控中的人们追问什么时候发物资、什么时候解封,永远都只有一句回复:等通知。

文章总结说,灾难报道中严肃新闻的缺席有着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大环境的舆论尺度收紧,报道空间被持续压缩,另一方面是媒体自身生产方式的变革,工作重心变成了网络信息的整理加工。而且这两方面原因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互为因果。舆论尺度收紧促使新闻机构压缩一线记者编制,而市场化媒体的转型又使得他们距离发布信息的官方信源越来越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