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3日星期二

民众质疑官方推房屋养老金“变相征房产税”

中国国新办23日举行记者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董建国表示,研究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制度,构建全生命周期房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目前上海等22个城市正在试点。消息一出,在中国网络上引起网民强烈关注,该消息引发全网关注,迅速冲上热搜,成为中国社会热议的焦点,舆论圈对房屋养老金制度的讨论持续在升温。由于中国目前并没有对房屋养老金有统一的定义,不少业主认为这是政府再一次将手伸进业主口袋里的举措,认为该房屋保险金实质上与房产税无异,并质疑该笔费用与已缴纳的物业费、大修基金冲突。

在中国目前国困民乏的背景下官方推出“房屋养老金”的用途和动机为何?公共帐户的资金又从哪里来?相关讨论内容在中国社交微博上引发论战,在微博,民众纷纷批评该项制度为“变相加征房产税”,指政府“想尽办法割韭菜”、“我都没人帮我养老了,我还给房子养老”。“人的养老金都没有多少,工资也没有多少”、“修缮房屋不应该有物业出钱吗?年年给物业交那么多管理费也不见他们维修了点啥?”、“70年产权叫我们给养老?”

根据住建部的说明,房屋养老金制度主要由个人账户和公共账户构成。个人账户的资金来源是业主缴纳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而公共账户则由地方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土地出让金和原公房出售资金等多渠道筹集。然而,公众普遍对这一制度的合理性和透明度表示怀疑。一些民众认为,房屋养老金的设立实际上是在转嫁老旧小区和房改房维修的财政负担,是对已缴纳维修基金的二次收费。

按照官方的说法,房屋养老金已经在上海等22个城市做了试点,但是这些试点的情况到底怎么样?什么时候开始干的?钱从哪里筹得?到底个人要不要掏钱?使用机制为何?试点之后有什么经验教训?这些信息,不仅政策出台前大家不知道,就连引发舆情后,有关部门也没有做详细披露,只是一味地强调这么做是为了群众利益着想,不会增加群众负担。在没有信息公开的情况下,更容易产生很多猜测与联想。关于房屋养老金,中国民间主流看法是认为,在经济下行、财政吃紧的情况下,这是一种“变相的房地产税”。政府的初衷,是让市场去兜底越来越多因房屋老化而升高的安全风险。

网民质疑,虽然公共帐户宣称是地方政府筹资,但在地方政府面临财政危机的情况下,该如何负担,“盖房子的不负责人,政府也没钱修,最后房子是谁的谁自己负责”,呼吁中国政府先解决人民的养老问题。有网民认为,官方在中国房地产“低迷到摇摇欲坠的当下”,还想到前所未见的房地产养老金制度,无疑火上浇油,并质疑该项基金最终将沦为“小部分人的私房钱和提款机”。

此外,民众还质疑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虽然住建部明确表示,维修资金有严格的管理和使用规定,但过去曾有资金被挪用的案例发生,这让公众对新设立的房屋养老金制度能否有效运作产生怀疑。暴露出政府政策与公众理解之间的巨大鸿沟。政府想方设法让民众乖乖听话,民民千方百计防范变相被割韭菜。

关于房屋养老金是“变相房地产税”的传言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许多自媒体和视频博主纷纷提出质疑,认为这里面有猫腻,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的疑虑。对此,官方通过多渠道澄清,称房屋养老金与房地产税无关,并强调公共账户资金不需要老百姓出钱,但这些解释并未完全平息公众的疑虑。随着舆论持续对当局质疑,官方“辟谣”称不花老百姓的钱,但仍受民众抨击。8月27日,有官媒罕见用大标题发问:“为群众好的政策,群众怎么不领情”,网民讥讽道,对中共“为你好”已感到深深恐惧。“开多个部门,养多些贪官,坐在空调房里想尽办法吸老百姓的血。”“谁给你说为群众好?大言不惭。”“这些年老百姓对‘为你好’已经感到了深深的恐惧。”“为什么老百姓不信任,因为薅羊毛太多太勤了。”

随后网上传出上海“房屋养老金”的收费标准,根据楼层高低不同,整体在每年万元人民币上下。网民嘲讽这是变相收取“房产税”。许多中低收入人群都背负着沉重的房贷,加之经济下滑,绝大多数人的收入都在下降,生活已经够艰难了,现在又要为房子养老再额外掏钱,无异于雪上加霜,激起众怒,民众纷纷一片骂声,有网民呼吁大量转发反对意见,组织网络抗议。

网民旅途赵99说:现在不是想方设法为人民服务了……是千方百计薅羊毛……网民2012锥生零说:建议先把关房屋建造质量,然后才能用到房屋养老。网民橄榄客说:原本打算买房养老的,没想到找了个“房爹”,要给房养老了!网民FF桴海说:不去解决农民医疗和养老问题,不去解决年轻人就业问题,来搞什么房屋养老,脑子里有大病。网民日用知说:疫情把我们的医保搜刮干净了,又来搜刮房屋维修基金,没有办法呀!都是自愿的。还得感谢、感恩。

网民叶荣添_2017认为:“说到底就是公权力过度膨胀,连法律程序也不走肆意妄为,强制给维修基金统筹,先试点后直接全国铺开,某种程度上也是这些年沉默的大多数共同助推的结果。”网民小菜北漂记表示:“要不直接上门抢钱吧,别搞弯弯绕绕了,怪累的。先解决下就业问题吧,饭都吃不饱还修房子,不要老想尽办法的搞贪污了。”

作者张3丰在微信公众号“古老板的老巢”发表文章《关于住房养老金,他们都说错了》,文章说,分析可以得出结果,除了你直接向业主收以外,余下的收取方法除了印钞外,都将对房地产市场,以及政府自己的土地财政构成打击。不要高估中国制定政策官员的智商。

张3丰的文章说,政府要出面搞的这种公共账户,长远来说都会制造不公,都是让一部分人损失,另一部分人得益。最怕的是,最终通过降低农民的卖地收入来筹集资金,或是通过印钞来解决费用问题,农民是一群在舆论上不会说话的人,也搞不懂经济学原理。侵犯了他们,他们可能都不知道。这就又再一次发展成为如社保和医保一样向最穷的人收税,给城里里人作贡献的模式。但往往在他们身上搞钱,是最容易的,因为这些人最不会闹。农民从建国后交农业税交到了2006年,城市人你收收他们的直接税试试看?如果最后又挑软柿子捏,那有可能是实行制度最容易的方式,但也是最无耻的方式。

作者熊志在微信公众号“四环青年”发表文章《关于房屋养老金,还有几个问题没说清》,文章说,房屋养老金针对的住房老龄化情况,客观存在;未雨绸缪,提前完善资金筹措的制度体系,这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公众的核心关注点是,公共账户的钱从哪里来?哪怕新的制度设计,确实做到了取“财”于公共资金,但不需要民众直接出钱,不意味着负担不会间接转移到民众头上。毕竟,财政资金切出来一块,在民生福祉方面的开支,相应的也会减少。

熊志的文章说,公共账户真的建立起来了,如何监督资金的使用?有人就担心,会不会像过度医疗一样,出现过度维修的状况?有公共账户兜底,开发商会不会更加没有动力,去修建高品质、耐久性的住房?此事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一方面是因为,房屋养老问题,涉及面广,兹事体大,关系到民众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在于,在缺少前期研究论证的前提下,一些地方就已经开展试点,步伐如此之快,难免引人质疑。房屋养老金引发的担心,理应得到正视。哪怕真的有设立的必要性,也应该深入研讨、广泛征询意见,一步一步从容推进,切勿操之过急。

作者项栋梁在微信公众号“建设性意见”发表文章《房屋养老金一定会变成“房屋税”的,勿谓言之不预也》,文章说,作者要明确地告诉大家:房屋养老金现在不是税,但将来一定会变成税。你别管它叫什么名字,名字可以有七十二般变化,但泼猴的本质不会变。

项栋梁的文章说,第一,很显然,等全面铺开之后,一定是所有城镇房屋都必须有一个账户,都得有一笔钱。这就是强制性。第二,住建部已经说了,房屋养老金分为公共账户和个人账户,很显然,无论是哪个账户,钱怎么花你都没有发言权,是不是总在你的房子上也不一定。这就是无偿性。第三,钱不会凭空产生,政府财政的钱也不会凭空产生,最终肯定是依照房屋情况确定一定的交费比例,无论是买房子的时候交还是持有房屋的每年交,总之会有固定比例。这就是固定性。那你说,房屋养老金,是不是税?

前南方都市报记者宋志标在微信公众号“旧闻评论”发表文章《公众对政策的误解从来不是问题》,文章说,住建部在22个城市推行房屋“三金”试点,即房屋体检费、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金,近日遭受连绵指摘,成为民众集中炮轰的社会热点事件。为抵消舆情,政策制订方已经使用了发布会“不经意”透露、放出专家、集合门下媒体宣传等攻守工具,安抚惊惶疑惑的国民。不要说发布会上语焉不详地透露一下,就连官媒竭力维护的长篇大论,也未能说明该项政策的真实面貌,决策方及其喉舌强调的是:公众误解了房屋三金政策。

宋志标的文章说,必须申明的是,公众对政策的误解从来不是问题。而恰恰成为问题的是政策制订者本身,他们无法以决策逻辑说服公众,可他们却能不受节制。因此,住建部及其专家媒体无法坦率地回应动机质疑,更不能在政策的合法性与必要性上作出有力的阐释。公众对房屋“三金”的不理解、不接受,实质上是对政策的合法性提出严肃的拷问。可在现实环境下,讨论政策合法性是最不合时宜的,这也注定了公众与决策部门一开始就分道扬镳,说到底不是公众误读误解,而是政策习惯于疏离公众的关切点。

宋志标的文章认为,现今的决策部门并不真在乎公众的看法,或者说不在意民意在一项法规修订、一个新政中的位置。略微讲究的,会在征询社会意见上做个样子,而后我行我素;不讲究的,这边说征求民意,那边已经在真刀实枪地干了,意见箱只是摆设。抛开附加在房屋三金政策上的堂皇理由,从它激起的真真切切的社会惧怕来看,人们已经对那些疑似掠夺性政策表现得杯弓蛇影。仅从房屋三金舆论可知,公众绝对没有误解的是:决策者不可能既输出笼罩全民的政策压力,还指望能抚慰一颗颗惊惧的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