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观察对《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评论
8月18日,官方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的目的,官方说得很明白:“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党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鲜明表明了《意见》绝不是什么媒体改革、新闻自由的开端,只不过是官方基于互联网特别是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对官方舆论管控的挑战而试图对其舆论工具及媒体传播方式作出的调整,意在“占据意识形态高地”。
对官方来说,无论是利益使然还是一贯立场,严控媒体工具和严控言论自由都是其主要目标。作为表达和传播的传统媒体一直是被垄断在官方手中,没有任何新闻自由可言,只是作为党的“喉舌”而存在,从来就是党的声音,党的工具,从来就不是也绝对不可能是人民的声音,人民的平台。所以,作为党的“喉舌”的媒体,和“喉舌”的主人一样,公信力与合法性早就荡然无存。
而互联网从进入中国始,在这个钳制思想达几十年的国度就成为民众启蒙与抗争的最有力武器,极权的语话与信息垄断被打破。早期的网络,BBS论坛成为思想平等交流的发端,博客成为个人自由表达精神的体现。而在新媒体时代,微博使每一个公民自己就是媒体,既解构了官方对传统媒体的控制,同时拓展成为公民“围观”参与公共事务的工具;微信的讨论组成为公民自由结社的雏形,打破了极权政治下现实不能自由结社的界限,而这种网络虚拟结社形成的基于信念上的身份认同具有相当紧密的凝聚力,从而成为现实社会公民行动与抗争的平台。可以说,互联网上每一次新兴媒体的兴起都成为公民权利意识和自由诉求增长的助推器。
互联网特别是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打破了官方对媒体的管控和垄断。而在网络媒体的竞争压力下,一部分市场化媒体如两南两财新京等,也在社会公共话题方面小心翼翼地突破某些官方话语,发出与官媒喉舌相异的声音,以明显的自由化倾向以获得新兴自由阶层的市场。在影响力来说,党媒的陈腐话语几乎没有任何市场,代表官方的观点几乎被一边倒的民众反对,而民间的自由话语体系获得了强烈广泛的道义性地位。
无论是网络新媒体还是传统市场化媒体的自由化倾向,对体制的统治来说都是难以容忍的。而新极权体制更把互联网视为舆论斗争主战场,是官方的心腹大患,倾尽全力遏制公民的言论表达和信息自由。在新极权严推党管媒体的行政力量下,已然市场化的传统媒体被迫重新向党报回归,导致经营和广告大幅度滑坡,沦落绝境。对网络新媒体的打压措施更是花招迭出,在微博上实施实名制,痛打知名大V,传谣转贴五百即可入罪;在微信上下发的所谓“微信十条”,关闭公众账号,不容许发布、转载时政新闻等等。
官方一手严打网络新媒体、传统市场化媒体,另一手就是“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抢占“意识形态高地”,企图重新夺取舆论主动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就是要采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对官方的形态单一,手段落后,缺乏创新,缺乏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传统媒体进行包装,打造为官方服务的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在此背景下,官方多个新媒体工具上马抢占舆论战场。中共建党周年日“七一”前夕,官方的共产党员微信、共产党员易信正式上线发布。与该平台一同发布的还有一份来自中组部的办公厅文件,要求各级组织协调、宣传、培训、发动党员干部学习使用。在上月,拥有庞大资金及优越政策支持的具有官方背景的新媒体代表澎湃新闻网正式上线,中宣部副部长鲁炜更是亲临为其站台造势,澎湃新闻网成为官方探索新的宣传模式的代表。
然而,无论形式怎么改变,官媒就是官媒,它的“喉舌”性质不会改变,“党性”原则不会改变,“政治导向”作用不会改变。8月25日,澎湃新闻网被网民曝光其在翻译刊登英国主流媒体《经济学人》关于中国的报道时,肆意删除、篡改不利于官方的宣传口径和“社会和谐”内容,从而误导读者的丑闻。澎湃的做法依然是官媒的传统的指鹿为马颠倒黑白假新闻手法,可见官方的所谓“新”媒体,新的是酒瓶,新瓶里装的还是旧酒。
民间的自由话语不会因为被打压而失去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官方的喉舌话语不会因为贴上新媒体的标签而不被民众抛弃。如同人类所有争取自由的故事一样,结局早已写好。
民生观察特约评论员
2014-9-1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