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所虚拟的“山河大学”在网络上爆火。“山河大学”源于2023年6月27日网友的一则玩笑——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四个省份的343万考生,每人出1000元,总共是三十多亿,就可以打造出一所四省交界的综合性大学,面向“山河四省”招生。此构想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随后,“山河大学”的官网、校训、校徽、院系等陆续被网友们接力设计出来,掀起了一场新的网络热潮。不只是四省的网民,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场不失严肃的办学讨论中,畅谈自己的教育理想。
“山河大学”作为一个网络梗火爆的背后,是“山河四省”所拥有的教育资源较为匮乏。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与高考大省、人口大省并不相称的是,“山河四省”所拥有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其中,总人口合计超过2亿的河南、河北、山西三省甚至没有一所985大学,高考竞争激烈、人才外流严重。“山河大学”之所谓能引起四地三百多万考生的共鸣,背后隐藏着考生们的无数辛酸泪,考生众多、竞争激烈,录取分数要求高,导致很多考生上不了好大学。山河大学的美好愿景是四省考生心酸的理想主义,看似在玩梗,实则是平民学生们对获得高等教育的渴望。正如网民指出的:“山河大学的构想和热传不是一场舆论风波,而是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平均,是莘莘学子考到高分而报不到好学校的艰难。”
随着“山河大学”成为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的热门话题,引发网民们对中国教育不公的讨论。有河南网民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我们只能虚构一所大学。虽然已经快毕业了,看到这条视频还是忍不住哭。有些人把它当玩笑,可玩笑背后是万千学子的无奈与辛酸。”还有网民表示,“这只是我们的一个心愿,一场梦。”也有网民调侃:“投胎是个技术活,投胎在北京、天津、上海,基本上打败了90%以上的外地考生。”
7月2日,“#山河大学”的微博、知乎话题遭到官方的封禁,多个网民自建群聊也被官方强制解散,严厉打压其舆论热度。网民因此嘲讽当局的做法是“在中国,你想做梦都是做梦”。有网民一针见血指出原因是“今天让你们敢自发建立大学,明天敢自发建立什么呢,我简直不敢想了”。
中国教育部副部长吴岩7月6日声称,关注到“山河大学”问题,将不断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的布局结构,大打官腔,企图粉饰太平。网民们批评为“全是套话”、“糟蹋中文”、“滔滔不绝喷这么多,命题作文连题目都不看”。“就是说了一堆空话,废话。”“相当于没有回应。”“废话一大推,就不说教育资源不公的事。”“教育不公,这四个字,烫嘴?”“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作者张3丰在微信公众号“独角鲸工作坊”发表文章《“山河四省”缺的不是好大学,而是“精神的出海口”》,文章说,“山河四省”境遇其实也差不多: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主要是沿海地区和大城市来引领。所以,上海、南京、广州自不必说,重庆、成都、武汉、长沙在1949年后的高等教育布局中,也获得更重要的地位,因为那时那里就是有规模的城市。1949年的河南,有什么像样的城市?洛阳、开封在衰落,而郑州的地位则更低。以上就是“山河四省”高等教育落后的原因,它是由历史决定的。如今的人们想改变这样的格局,根本不可能。
张3丰的文章认为,“山河四省”的卷,最重要的原因不是好大学太少,而是这里的人们观念封闭和落后,缺乏任何“破局”的可能性。影响“卷”的因素有两个,第一是竞争的人数和激烈性;第二则是“局限”,没有其它出路,也不想找其它出路,于是就通过考试来“改变命运”,而人们对“命运”的理解又无比狭窄。最厉害的是山东考生,他们努力的尽头是公务员、编制和级别。即便是海滨城市青岛,也逃脱不出这种“卷”文化。一位朋友每天研究青岛一个相亲公众号,发现那里最受追捧的条件是“父母都在体制内”——这种优越感,只有最近青岛王家村拆迁催生千万富翁,才能稍微动摇。可以说,相比于没有好大学,这种“执念”才是“山河四省”的文化内核。有了这种执念,即便是拥有海岸线和明星海边城市群的(日照、青岛、烟台、威海)的山东,也是面朝西,而不是面朝大海,山东正在从精神上变成一个完全意义的内陆省份。这样看,也许“山河四省”真正缺乏的不是好大学,而是“精神的出海口”。
作者远读重洋在其微信公众号发表文章《“山河大学”:一场突然而不荒诞的梦想》,文章说,细数“山河四省”高校现状,会发现它们重点院校少、名校更少。985大学仅山东有两所(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河南、河北、山西三省985大学挂0;四省211大学也仅仅只有七所(含985)。对比其3亿多的人口总数和每年超300万的高考人数来说,每名考生所对应的高校录取比例让人望而生畏。以人口大省同时也是经济大省的河南为例,至今河南还没有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在“985、211”高校体系中,也仅有郑州大学1所211高校。这与河南的邻省江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江苏人口比河南少近千万,却坐拥11所211高校、2所985高校。
远读重洋的文章认为,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和流向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方面,高校数量和质量分布不均衡,导致部分地区出现“留守生”和“候鸟生”现象;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2006年,美国曾上映一部由真实故事改编的“学渣落榜自创学校”喜剧电影《录取通知》。主人公巴特比被无数大学拒之门外面临升学压力和父母的压力,找到同样经历的兄弟,租房自办了一所“南哈蒙大学”并设计官网和录取通知书等,宗旨是“谁都能来上大学”,以蒙混父母,希望他们不再忧心。没成想有几千名相同遭遇的毕业生都来报道,成为父母眼中的骄傲。巴比特只好聘请教师、逐渐完善教学设施等。影片最后,这所大学被美国官方承认,它的原型是全球顶尖电影学府——查普曼大学。“山河大学”的美好愿景,是四省考生心酸的理想主义。而属于山河学子心中的“查普曼大学”,大抵也是想让每位刻苦读书、努力奋斗的学子获得更加公平多元的读书机会。翻过山去,自有河海。
作者徐瑾在其微信公众号“徐瑾经纪人”发表文章《对不起,建一个“山河大学”也解决不了山河四省的问题》,文章说,在内卷的时代,网络的狂欢其实往往映射了现实的尴尬。这一现象,又是映射了谁的希望与无奈?现在大学生就业那么难,考编成为很多人梦想,就像一个山河大学新闻下的那句评论,大概就可以让很多人破防,“就算募捐成功了,很多编制招聘的时候也不要,因为不是985、211”。山河大学在虚拟空间的走红,在现实层面却难以落地,都在拷问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在一个新时代,我们如何重新定义高等教育的价值与公平。
徐瑾的文章说,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会说教育是为了追求知识,这其实有点奢侈。对于多数人,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就业。但是在内卷环境中,大学生也不得不面临脱下孔乙己长衫打螺丝的局面——这就是所谓的软阶层社会。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当下教育回报在急剧降低,竞争压力极大。教育已经不能保证职业出路,导致家长与学生面对高考更为焦虑,这也是张雪峰之类实用主义者大行其道的原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