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9日星期三

“孔乙己文学”成全民话题 “正能量导向”招网民怒火

继“内卷”、“躺平”后,中国青年族群因经济同社会问题对自身处境感到迷茫,在网络社交媒体近来兴起了“孔乙己文学”,自比著名文学家鲁迅笔下穷酸潦倒又放不下读书人身段的孔乙己,体现由于中国经济下行,大学生失业严重而引发的年轻人的不安全感与焦虑,控诉了社会的不公。不少网友纷纷表示,自己当下的情况和“孔乙己”非常相似,“年少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十年寒窗却比不上三代从商,他们说读书改变命运,之后又告诉我脱下长衫”。

2月25日,“孔乙己文学”登上热搜,阅读量超过1亿。到了3月,“孔乙己文学”成了最热的全民话题,在微博、微信朋友圈、小红书、豆瓣、抖音……疯狂刷屏。微博上#孔乙己文学#阅读量高达2.8亿。由于话题引发官方警惕,目前已被屏蔽无法查看。几乎每个相关话题阅读都破亿。b站上跟孔乙己相关的视频,随便一个播放量都有数十万。

反映年轻人对现状的普遍不满的“孔乙己文学”掀起热潮,引发当局的警觉。3月16日,官媒下场发表了评论文章,试图带风向导回“正能量”,将舆情热度推到了新的高峰,仅这一天产生的相关信息量就达到9万。央视官网发表文章,题为《正视“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指“孔乙己文学”背后缘于一些大学生“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就如“孔乙己脱不下长衫”:“自己受过高等教育,曾经意气风发,步入社会后发现如此内卷,象牙塔的知识无法满足工作所需,骨感的现实已经支撑不起丰满的理想。”共青团的官方微信账号发文,批评现代版孔乙己属“自暴自弃、自甘堕落”。文章呼吁大学生抛下长衫包袱,择业不问贵贱,大可“挽起裤腿下田地”或者“去工厂里拧螺丝”,寻求“在逆境中为自己翻盘”。

人民日报等官媒也下场评论,发表了诸如《摆脱“长衫”焦虑不只是大学生的事》《我为什么不喜欢孔乙己文学》等文章,指责大学生“眼高手低”。试图引导“正能量”风向,却激起更多年轻人的愤怒,引发网民新一轮批评浪潮。网民怒轰官媒根本搞不清楚大家口中“脱不下的孔乙己长衫”是什么,强调年轻人不是不愿意工作,而是没有好的工作,就业形势太差,身为“赵家人”的官方,搞坏了经济,却批评大学生做“孔乙己”。网民纷纷以嘻笑怒骂、指桑骂槐等形式作出控诉,有抖音博主诘问:“一个孔乙己脱不下长衫,那是孔乙己的问题;但数以千万孔乙己都找不到工作,那是谁的问题?”

在央视网评论文章下,一个获得高赞的转发留言说:文章写尽太平事,不肯俯首见苍生。由于负评太多,央视网在该篇文章开启精选评论,只呈现肯定的留言;许多网红的批评文至当天晚上已搜寻不到。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关闭了其评论的留言功能。

随着网民怒火愈演愈烈,官媒被迫开始转口风。《人民日报》公众号3月18日刊登评论,题为《孔乙己的长衫,脱不下也不必脱下》,该文直言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确属事实,很多人焦灼难安、委屈不甘,社会各界不宜居高临下批评,更应感同身受体会其痛苦。《人民日报》另一篇文章又称,应以平常心看待就业话题,社会要激发新业态潜能,为年轻人提供更多样化就业选择,让他们不必“脱下长衫”、能够学以致用。

3月25日,中国影音平台bilibili(俗称b站)的一首歌曲《阳光开朗孔乙己》迅速走红。作者“鬼山哥”藉歌曲不断隐晦地嘲讽中共当局。歌词中出现“骆驼祥子之所以死是因为他拉车不够努力”“陈胜吴广的日子不甜是因为不能脚踏实地”“你开着兰博基尼却笑我不够努力”“本以为工作很清闲,不曾想却是玖玖陆,干完后因恶意讨薪,饥饿的我被官兵抓走,这万恶的旧社会,为什么会没有劳动法,我们寻常百姓的尊严,为何会轻易被肉食者践踏”等等词句。

《阳光开朗孔乙己》一经发布,引起网友关注和热议。视频播放量达到了300万+,很多网友通过评论区留言及发送弹幕的方式表达对创作者的敬佩,并讽刺官媒的宣传。网民湖底腐朽的灵魂说:“《孔乙己》作者最主要的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鲁迅先生讽刺大众的愚昧,但却从没将这份愚昧归责于大众。”网民瞅着我的网名干什么说:“脱下长衫好好干,日子会越来越甜,摆摊一宿卖土豆,轻轻松松赚九千。赚到九千存起来,仨月只花15元!!!”

网民阿旧哦哦说:“去年我是小镇做题家,今年我是孔乙己,明年我是啥?”网民简单爱-爱简单说:“笑着听,曲终笑无。我的笑容又是跑到谁的脸上呢?”网民360公司董事长说:“孔乙己不是脱不下长衫,是他只有这件长衫了,连这长衫都脱了,他还算什么呢?”网民茶灵菌说:“我合上书本走出门,却发现我还在文章里。”

由于《阳光开朗孔乙己》的爆红,传唱度极高,官方警惕其对网民情绪的“煽动”,很快删除了视频,并对作者@鬼山哥的账号做出封禁15天处理。

作者来士普在自媒体“印客美学”发表文章《“孔乙己文学”怎么出圈了?》,文章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种“互联网文学”引领风潮。从本质上讲,“互联网文学”属于一种与主流文化相抵抗的青年亚文化。而在如今具有共时性、互动性和去中心化特质的社交媒体情景下,这类青年亚文化日益彰显出强大的影响力,适用群体也逐步有了普泛化的转向趋势。

文章说,“互联网文学”的底层逻辑是对现实进行注解。通过夸张、反讽、自嘲等不同表达方式,讲述现实中的困境、无奈、不满……让人们在不同情境下都能形成自我投射。而能够实现情绪宣泄的集体狂欢,往往都具备大众化、普泛化的潜力。由此,亚文化的语言模因得以被更多元的语境收编,实现了跨社群、跨圈层的传播。从某种意义上说,使用“互联网文学”也是一种反抗的行为艺术。具有相同情感体验的网友们快速聚集,在使用“互联网文学”的互动仪式感中,感受群体共鸣带来的归属感、安全感与精神慰藉。而网红在作品中对于“互联网文学”的使用,也促进其热度的进一步提升。“孔乙己文学”最早就是在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上传开的。直到社会情绪转变,新的热点出现,原来的就自然降温了。

作者看理想在凤凰网自媒体“大风号”发表文章《鲁迅写孔乙己,是为了让你骂读书人吗?》,文章说,沉睡的语文课本突然苏醒,激起了一场攻防战,一边是年轻人自命孔乙己的无奈谐谑,一边却是主流媒体拼命拽住年轻人的胳膊,涨红脖子,苦口婆心,声嘶力竭,“不,你不是。”不仅当代有志青年不是孔乙己,而且孔乙己要为自己脱不下的长衫负责。口气越严肃,反差越鲜明。事情最有趣的地方在于,搞得像谁真想做孔乙己一样。

文章说,人固然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可又有谁对具体的,千千万万的如孔乙己一般的人负责呢?“不幸的人们”是鲁迅所看到的现实,病态的社会才是更为深刻的归因。如果无法在共同生命可能性的基础上建立共情,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对这种病态的社会负有责任。主流媒体的文学解读激昂则激昂,开出的药方也可谓“放诸四海而皆准”。孔乙己脱不下“长衫”,人要积极面对各种可能的挫折,鼓足饱满的斗志,创造美好的人生——可这种解读的关键在于不是“人”。不建立在对人的理解上,所有的批判、鼓励就难免显得空洞、浅薄而不知所谓。不改变这个充斥着“老爷”的社会,穿不穿长衫是没什么区别的。

作者亮见在其微信号“亮见”发表文章《孔乙己文学爆火后,我才读懂了这个可怜人》,文章说,小时候,语文课本告诉我们,《孔乙己》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对孔己乙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段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当时的昏沉、麻木状态。然而,这个说法,可以应付应付考试,但却无法解释,大清朝早就亡了,封建制度早已消散,这个100多年前的虚构人物(《孔乙己》写于1918年),为何能够穿越时光,获得当下年轻人的共鸣和喜爱。

文章说,你有没有注意到,《孔乙己》整部小说,只出现了一个名字。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不需要具名,因为每个人都是凶手。可仔细想一想,其实“孔乙己”这个名字,也不是他的本名,不过是别人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取的一个绰号罢了。这个绰号,可以安在100年前的一个穷书生身上,也可以安在100年后迷茫彷徨不知如何安身立命的年轻人身上。而跨年百年,两者的共同点,不只是那件脱不下的长衫。

前南方都市报记者孙旭阳在其微信公众号“卖杏花”发表文章《孔乙己偷你家啥了,非要拿他垫背?》,文章说,我小时候的教科书说,孔乙己是科举制度下的牺牲者,被四书五经毒害躯体和精神,让他又穷又怪又懒,最终走上了不归路。可教科书上的旧社会里,不但有穿长衫站着喝酒(推荐一款孔乙己典当长衫也要买的无添加黄酒)的孔乙己,也有衣服不能再短的出租车司机祥子呀。老师只告诉我孔乙己死于懒,死于穷酸,可祥子既不懒又不酸,茴香豆的茴,他一个写法都不知道,为啥还死得那么惨?

文章说,所以故归根结底,有些人本来就应该饥寒交迫地惨死,与他们穿长衫还是比基尼关系不大。问题就出在,在比基尼时代,好吃懒做的男女们穿得越来越少,索求却越来越多。看看孔乙己和祥子,生得不伟大,死得也难言光荣,但他们胡乱埋怨过谁?一个社会的败坏,就是从一些人不好好拧螺丝,却啪啪敲键盘开始。孔乙己不配姓赵,你就配姓孔了?

作者龅牙赵在其微信公众号“读宋史的赵大胖”发表文章《让孔乙己脱下长衫去拉车,那骆驼祥子怎么办呢》,文章说,孔乙己和祥子,各有各的悲哀,也各有各的梦想。孔乙己的梦想就是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至少能够让自己衣食无忧;祥子的梦想就是通过努力拉车改善生活,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你毁掉孔乙己的梦想,让他悲哀地加入到祥子的行业里,你还要让他应运而生地产生跟祥子一样的梦想。孔乙己不开心,祥子也不开心。我也不开心,因为我要么是孔乙己,要么就是祥子。

作者我是葱哥在微信公众号“非虚构故事”发表文章《上大学前给我们打鸡血“读书拥有一切”,毕业后要我们放下身段“去拧螺丝”》,文章说,央视这碗浓鸡汤非但没有鼓舞到年轻人,反而引起了他们的反感。本来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已经够烦了,你还高高在上地对我说教,暗戳戳地指责年轻人不愿放下身段向下兼容。年轻人又不傻,官媒心里打得那点小九九谁还不知道。眼下经济下行,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都很难,就业岗位大幅收缩,社会面无法吸纳所有的大学生。这本是一个结构性的社会问题,官媒避重就轻,将社会问题归咎为个人问题——你找不多工作是你自己的原因,不要怪社会。这着实令人像吃了一只苍蝇一样恶心。

文章说,其实年轻人也不是不肯下沉到工厂和工地,就像董小姐说的,“大学生去工厂拧螺丝没什么不可以的”。毕竟小镇做题家们的父辈又不是没有拧过螺丝搬过砖。我们不愤的是不公平。凭什么那些好单位、好岗位“周公子们”轻而易举就能得到,我们就非得去工厂扭螺丝,去酒店当保安?周公子是学习比我们好还是学校比我们好?我们知道,他只是出身比我们好罢了。网友说老一代的农民工已经老去,新一茬的大学生风华正茂,活儿总得有人干,三千块钱的工资总得有人领。话虽如此,这活为什么不是周公子们来干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