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5日星期日

药物短缺致民众愤怒和焦虑

迫于经济压力和11月下旬各地发生抗议活动后不断上升的社会不满情绪,当局在12月7日突然全面放松疫情政策限制后,全国出现了大规模感染潮,新冠病毒席卷中国,一份当局内部会议纪要显示,中国单日新增感染人数直逼3,700万人,12月1日至20日累计感染达2.48亿人。

政策突变使全国的医院、诊所和药店措手不及,药物短缺,等待买药的顾客排成了长龙,而药店内早已被抢购一空,最常见的退烧药和感冒药一药难求,成千上万中国人为寻找药物费尽心机,加剧了民众的愤怒和焦虑,在网络上引起大量不满的声音。12月23日,微博话题#卖退烧药45天赚近60亿#登上热搜,该话题显示一家中国药企靠卖退烧药在45天哪赚了近60亿人民币。在社交媒体抖音上,不少民众都在讲述药物短缺的情况。有人表示:“管的时候像管瘟疫,放的时候像丢垃圾,病了也该给点药吧。你不给我花钱也买不到啊。”

在微博上,网民纷纷宣泄不满与愤怒。网民CaiZT的网名说:“泱泱大国,百八十米一个大药房,我连一颗布洛芬都买不到。”网民谢淮西说:“药贵的要死,没人管??平时只卖几块钱的药现在都涨价十几二十甚至更多,厂家加价店家加价,最后还是买家被趁火打劫。”是网民书言呀_说:“三年了,三年了,连药都买不到。悲哀。”

在问答网站知乎上,被删除了的问题《如何看待现在国家放开疫情管控?》,网民的回答除了愤怒,还是愤怒。网民Simon林回答说:“全员核酸一年做了几十上百次,几分钱的退烧药发不出来。真优秀。”网民狐狸家的空空回答说:“一夜之间放开了,什么准备都没有。”网民国内外专利商标回答说:“封了多少小区了,每次应对突发状况都没有预案,你还指望着干嘛?”

在网络上广被传播的作者署名魔都学霸的题为《上海两千万人静默三个月的代价,白白浪费了》的文章写道,上海为了实现社会面清零,采取大规模的核算检测,高峰时从江苏浙江抽调大量医护人员协助。但恰恰是核算检测时的聚集,核酸检测的不规范,又造成新的传播。作者批评,上海三个月封锁付出的巨大代价,白白浪费了。

作者还分析,为什么现在松绑后突然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形,一是宣传突然转向,民众心理准备不足;二是基础药物准备不足,布洛芬等退烧药脱销,事实上中国是全球布洛芬第一生产大国;三是医疗资源准备不足,各地医院仓促进入临战状态,从新冠定点,到全面开放发热门诊,使得很多医院的医护人员出现大面积的感染,不得不带病上岗;四是顶层方案设计不足。

作者项栋梁在其微信公众号“基本常识”发表文章《为什么连医院都买不到退烧药?》,文章说,都知道退烧药不好买,但我万万没想到医院也会缺药:前几天,我分别问了上海、广州、成都各一家大型三甲医院的医生朋友,无一例外,门诊都开不出【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这两种退烧药了。一位医生朋友跟我半开玩笑地说,现在发热门诊能做的基本只剩下“话疗”,用谈话来安抚患者,然后大家各显神通去找退烧药。真正的弹尽粮绝。

文章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一直以来是全球最大的退烧药生产国与出口国。退烧药产能明明这么高,为什么还会如此短缺呢?答案就四个字:毫无准备。当前,退烧药已经事实上进入了政府管控调节的范围,第一批增产出来的退烧药肯定会优先供应医疗机构与敏感单位,会优先供应给某些更高贵的城市。是的,管控并不是为了让你好买药,而是为了按照政府的意愿来分配药。

作者无根之风在微信公众号“洪广玉”发表文章《我们为什么会缺退烧药?》,文章说,缺药可以理解,但为什么在12月7日放开后,到目前已经9天了,仍然没有药品大量填补上来?要知道,中国是全球首屈一指的退烧药生产基地。全球扑热息痛、布洛芬一半的产能都在中国。只要做好规划,提前一段时间预判,产能不是问题。

文章认为,有关部门完全没有预判到缺药会严重到什么程度,没有对市场需求量、目前的库存量进行哪怕很粗的评估,否则就不会连“提升产能”提都不提,更没有提出任何应急预案。各方面的信息都说明了一点:在放开之前,并没有任何评估药物供应和储备药物的计划。这进一步说明,“放开”本身是很突然的,很多工作都来不及做。

文章说,中国的放开其实是“防不住”了,是被动行为。文件中的“宣布放开”,不过是承认现实。现在还要加上一点,即有关部门对于“防不住”的判断也出现了偏差,即他们也许会感觉到“防不住”,但可能寄望于各地还会僵持一段时间,但没想到形势变化如此之快。大家认为的“储备药物”是一件天大的事,但对于决策和执行严重分离的职能部门来说(政策突然转向时就是这样),其实是一件并不存在的事。

作者越秀山边在其同名微信公众号发表文章《对话李公明:请问国家医疗应急司,你们履行职责了吗?》,文章说,最近,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感冒药“一药难求”。线下药店和社交平台都充斥着“布洛芬什么时候能有货?”“布洛芬还是买不到”的声音。像感冒类的中成药,这两天陆续有一些供应,但像布洛芬等退烧药,从12月7日放开之后至今两周的时间了,一点新的供应量都没有。这有点太匪夷所思了。没有存货、需求暴涨,这些可以理解,但是两周的时间,物流也好、生产周期也罢,哪怕是一有货就被抢光都可以理解,怎么可能会没有新的供应流入市场呢?但市民看到的是,普通药店一直没货,头部连锁药店也没有,药店的上游医院供应平台也没有,互联网药品销售平台叮咚、京东等也没有。布洛芬到底去哪了?

对话嘉宾李公明认为,“布洛芬去哪了?”这个现象恐怕可以称之为“布洛芬之谜”了。而且一般公众恐怕难以知道,总以为是自己买不到布洛芬,却不知道压根就没有市场供应量。这恐怕是“布洛芬之谜”中最诡异的现象。如果在市场上绝迹,但不大可能布洛芬全部供应给医疗机构。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明显不符合让轻症感染者居家休息、根据需要服用退烧药品的新政策。那么有如下可能:一是布洛芬完全停产;二是产品被全部封存。这两种情况可能更加匪夷所思,甚至连想都不敢或不应该想。

作者认为,对公众来说,似乎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它甚至具备某种讽刺意味:作为全球主要的布洛芬原料药生产国和出口国,居然会有布洛芬“一药难求”情况的出现。更何况,它此刻与公众的生命健康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是“救命药”。审视布洛芬缺货的过程,我们会发现,这首先是一个因为政策对市场信号的扭曲,导致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的过程。正如有媒体报道梳理的,疫情三年以来,疫情防控政策是严控布洛芬等四类药的售卖,在这种情况下,药店不会囤货,药企卖不出货自然也就不会备货和存货。各地疫情爆发下,很多药企四类药的产能在没有饱和的状态下,甚至出现了停产。所以,如下的现象就意味深长得有些诡异了:如果同样可以作为治疗感染新冠之后的药物,为什么之前严控药店卖布洛芬,但连花清瘟却到处免费派发呢?

文章最后说,无论如何,布洛芬等退烧、感冒药品的断货绝非正常的市场经济现象,它折射出的问题一是前期的严控售卖政策强行扭曲了市场供求关系,同时对于产能出现的严重状况没有及时关注和调整;二是在防疫政策作出根本性改变的时候,没有作出正确的需求预判,其中包括没有借鉴国外以及香港地区已经出现过的情况和对策。我不知道作为国家一级的医疗应急司,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是否还能说是履行了自己的工作职责?至于说“为什么会连如此简单但却关系万千民众生命健康的事,都做不好?”,我也和你一样很想知道真实的答案是什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