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8日星期一

“海归有间谍”惊掉众人下巴

4月22日,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谈到格力用人问题时称,“绝不用一个海归派,里面有间谍”的言论,在美中关税贸易战升温之时,此言一出,舆论哗然。次日,“董明珠称海归有间谍”的词条在社交平台阅读量突破10亿,某知识社区相关话题下,留学归国人员集体发声:“我们带着技术回国,不是为了当’背锅侠’。”网友认为董明珠的言论伤害了人数庞大的海归群体,并担心可能影响“新海归”就业,更有网友要求董明珠就她的言论向海归群体道歉。

作为中国国内的知名企业,以及作为人大代表深具影响力的董明珠,这一番言论真是惊掉了众人下巴。这话不仅令人震惊,更让人害怕。董明珠简单地将人才选择简化为“本土”与“海归”的二元对立,本质上是在有意制造社会割裂。当这样的撕裂公众情绪的行为,发生在一家知名国有企业的掌门人身上时,在国内可能会引发“寒蝉效应”。

连官媒也忍不住出手,点名批评她的言论“背离常识”。上海的《新民晚报》点名董明珠的言论展示了她认知和知识方面的局限性。直属央媒《光明日报》主管的《新京报》4月23日发表评论称,董明珠脱口而出的“间谍论”,无疑暴露出了其用人观念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源于观念深处根深蒂固的偏见。

舆论场上,支持者搬出“国家安全”大旗,反对者则翻出格力发展史,从朱江洪时代引进日本压缩机技术,到2013年设立美国硅谷研发中心,格力成长的每个关键节点都深深烙着国际化的印记。在《新京报》快评的评论区讨论相当热烈,“挺董”“反董”言论各有拥护者。支持董明珠留言,“海归确实存在危险”“董小姐说的很对,人家不是国安系统,无法分辨海归政治身份,为了避免那种万一,干脆就不用海归,很正常”。反对者表示,“格力那点核心科技,人家间谍看得上是一回事,海归派看得上你格力是另一回事。”“董总这话太片面,海归派也有实干家,像张一鸣、王小川,都是留学归来创的业。”

连官方吹鼓手、《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也忍不住下场批评。4月24日,胡锡进在微博写道,“海归派里有间谍”言论荒诞。海归里的确可能有间谍,但哪个群体里都可能有间谍,把出间谍的风险作为海归人员的集体标签,并因此在就业上排斥他们,歧视他们,这严重抵触国家政策,也是对海归群体声誉的诋毁。一位代表大型企业的公众人物做这样的宣扬,绝不应是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意识形态所允许的。胡锡进认为,董明珠的讲话涉及公共利益时要有边界和分寸感,“讲话直率”不是挡箭牌。因此希望董明珠应当就她针对海归群体所说的越线言论做出道歉。

其实,董明珠的言论完全是中国政治不断极化的结果。这两年,中国官方不断加强有关国家安全和反间谍的宣传。特别是中共国安部越来越高调,动作也越来越频密,从声称抓到间谍,到介入经济、外交,管控言论和民众日常生活。中共国安部向社会通报诸多间谍案例里,声称抓获不少海归派间谍。

所以,董明珠把“不用海归”包装成“安全审查”,把市场选择演绎为道德审判时,本质上是在迎合官方的意识形态需要,也是在玩“扣帽子”的民粹游戏。这种激进保守化的民粹游戏迎合国内市场的民粹主义基本盘,自我标榜为“国货之光”,同时也是动员内部忠诚下属,公开放话给他们吃定心丸,明白不会引进什么外部的新鲜血液来影响他们的既得利益。

作者项栋梁在其微信公众号“基本常识”发表文章《确实应该严防海归间谍窃取格力核心科技!》极尽讽刺之能事,指“海归间谍论”只是庸人自扰。文章说,特别好奇,假如真有海归商业间谍的话,会是谁呢?间谍去格力电器最有可能窃取什么商业秘密呢?格力电器员工众多,其中肯定也曾经有过其他海归人才,想必董总也不可能全部认识。设身处地想一下,董总每天在为格力发展殚精竭虑的同时还要日夜防范格力内部的海归间谍,实在是太辛苦了。要特别感谢董总为公众普及防范间谍的知识,也呼吁社会各界汲取格力电器的经验教训,在生产与生活中常抓不懈,全民防谍!

作者老爸讲科学在其微信公众号“老爸讲科学”发表文章《那十年,与“海归间谍”势不两立的董明珠,也是被打倒的对象》,文章说,董明珠的“间谍论”之所以令我感到后背发凉,不在于她作为企业家的用人偏好,而在于其话语逻辑与历史伤痕的高度契合。当她说“海归派里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时,重现的正是当年“宁可信其有”的定罪逻辑:不需要证据链,只需要身份标签;不依赖专业审查,只需要群体污名化。这种思维的本质,是将复杂的人才安全问题简化为非黑即白的身份政治。

老爸讲科学的文章说,当全球科学界努力拆除知识壁垒时,某些人却忙着在思想领域修筑长城。若按董氏逻辑推演,这些数据不再是人才优势的证明,反而成了“安全隐患”的注脚。这种认知错位,与当年将钱学森们先捧上神坛再踩入泥潭的历史剧本何其相似。更何况,在污名化海归派这个群体时,董明珠或许忘了,作为一个资本家,她所代表的这个群体,在那十年间同样是被重点打击对象。荣毅仁的和平赎买政策被批判为“糖衣炮弹”,王光英的涉外商业活动被定性为“卖国行径”,即便像年广久这样摆瓜子摊的个体户,也被扣上“资本主义尾巴”的帽子。那个年代的逻辑简单粗暴:商业头脑等于投机倒把,国际视野等于里通外国。历史的经验从不复杂:所有将知识流动污名化的时代,都会付出停滞的代价;所有用猜忌取代理性的社会,终将被文明进程抛弃。

作者熊太行在其微信公众号“就叫熊太行也行”发表文章《董明珠正在发动一场非国民运动,很危险》,文章说,系统污蔑一个群体,把他们指为专政对象。大多数人没有留学经历,有些人的处境也不算好,看着有钱人心头是有气的。董明珠利用他们心中的愤懑之气,拉拢他们来孤立、迫害人数少得多的留学归来人员。对,迫害。每个留学归来人员都有间谍嫌疑,这是很严重的指控,这就是迫害,这就是挑动群众斗群众。这种挑动就像是小屁孩玩火儿,如果真的发动起来,是没办法刹住的。

熊太行的文章说,开始是留学生有间谍嫌疑,后来就是留学生都是间谍了,接下来国内大学就会分成间谍校和革命校,最后所有好一点的大学就都是间谍校,然后发现经济学、遗产学、社会学全都是间谍专业……快进到最后,戴眼镜、穿牛仔裤的,全都是间谍。希特勒为什么从犹太人开始呢?因为犹太人是少数,到最后,所有头发不够金、眼睛不够蓝,不想上前线的,就都是敌人了。我喜欢程蝶衣的那句台词:你当今儿是小人作乱,祸从天降。不是!不对!是咱们自个儿,一步一步,一步一步走到这步田地来的!

作者关胖本胖在其微信公众号“关胖本胖”发表文章《暴论频出的董明珠,正在“绑架”格力!》,文章说,董明珠这十年,并没有给格力打开新的局面,却完成了从企业家到国企领导的“进化”。“网红”的路线虽显另类,骨子里却是正统的“59岁情结”——恋栈。“留学生间谍论”也是一样的道理,你爱不爱听,不重要。71岁再续一届的奇迹时刻,暴论的舆论争议适逢其时。一来庆祝续位成功,二则吸引转移下火力——都关注留学生是不是间谍了,就没空致函深交所询问“董明珠啥时交班了”。一举两得,相得益彰。总而言之,董明珠再干三年,格力还得继续在“董化”的怪异画风中再熬三年。三年之后还有三年,只要格力熬得住,七十岁的董奶奶能一口气干成九十岁的董太奶,想想都有点可怕。所以,为格力的发展计,甭管是海归还是本土的,董明珠的接班人都该安排上了。

作者张3丰在其微信公众号“张3丰的世界”发表文章《董明珠肯定是发现了什么》,文章说,董明珠说格力坚决不用归国的海外留学生,因为留学生里可能有间谍。这当然很愚蠢,但是对格力未见得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因为很多买空调的人,也许也是这个认知。乘坐成都地铁七号线抬头一看,车厢上印着“国家秘密不上网”——这是一个宣传保密意识的主题车厢,我差点以为宣传的是公民意识。在济南机场等登机的时候,旁边女士的手机外放声音很大,“中医不需要国际标准,张伯礼院士说,中国人自己就是标准……”这位女士,也许正是格力的潜在客户呢。

这就是真实的社会氛围,董明珠所感受到就是这样的氛围。她不用留学生,看上去是政治宣言,却也可以理解成经济考量。现在的社会氛围能影响年轻人的二十年,这是值得思考的社会变化。如果你还认为“开放”是对的,还认为牛津剑桥、哈佛普林斯顿是值得读的,这可能已经是“少数派”。在这个时候坚持这种看法,也许有着深远的意义。因为你不再是潮流的追随者,而是处在某种边缘的位置。在社会高度内卷化的今天,“边缘”不是坏事。

作者李宇琛在其微信公众号“难得君”发表文章《解读董明珠的“海归间谍论”》,文章说,将海归与间谍简单划等号,暴露出三个深层次问题:其一,在全球化退潮的背景下,部分企业家的开放心态正在萎缩。某跨国企业高管指出:“如果连最渴望报效祖国的群体都遭质疑,我们如何吸引真正的外籍专家?”其二,反映出某些企业对人才评价体系的懒政思维。其三,暴露出传统制造业在转型升级中的认知局限。正如某投行分析师所说:“当特斯拉上海工厂30%的工程师有海外背景时,排斥国际化人才实质是自我封闭。”

李宇琛的文章说,更深层的危机在于社会信任纽带的撕裂。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留学生回国率从2000年的23%升至2024年的82%,这些带着国际视野归来的建设者,不应因个别案例被污名化。国家安全固然重要,但防范风险的正确方式绝不是“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历史反复证明:一个国家的进步,既需要自力更生的骨气,也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当我们谈论人才战略时,真正要防范的不是留学背景,而是封闭僵化的思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