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3日星期日

河北“禁用红蓝黑”事件成为舆论焦点

近日河北廊坊的县级三河市的“色彩禁令”风波愈演愈烈,成为网络热点,引发舆论高度关注。事缘4月初有网民称三河市多家商铺更换招牌颜色,红色等底色被“禁用”,一张招牌变为绿色的蜜雪冰城照片广泛传播并引发热议。从4月初开始,不少地方性媒体以及网络自媒体迅速跟进报道,将这一事件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视频、图片和评论在微信、微博、网易号、QQ新闻等平台上大量传播,使得事件迅速走红。

河北三河“禁用红蓝黑”事件起初因城管部门在口头通知中要求辖区内商户将门头牌匾的底色从红、蓝、黑变更为其他颜色。三河市城管部门在没有正式文件公布的情况下,开始对辖区内的商户进行现场检查,并以“市政府城市规划要求”为依据,要求商户门头牌匾的底色不得使用红色、蓝色和黑色。据部分商户回忆,这一要求完全是通过口头通知传达的,相关工作人员未能出示明确的政策文件。多家知名连锁品牌也受到了影响,例如全国知名的蜜雪冰城,其原有的红底白字标识被迫更改为绿色或深灰色。由于没有相应的补贴或经济补偿措施,商户只能自行承担更换费用。部分商户在更改后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在网络上曝光改色情况,进一步推动了这一事件的传播。

尽管城管部门解释称“有关部门会有文件下发”,但在事件曝光时相关文件尚未出台,导致执法过程显得毫无依据,仅凭口头通知强制执行。这种“先行一步”的执法方式,令不少商户和社会各界质疑其合法性和合理性。三河市城管局4月7日表示,按照市政府城市规划要求,商铺招牌底色不得使用红、黑、蓝3种颜色。针对有声音指城管口头传达,此举缺乏依据,且商户自行拆除、替换也没有补偿,三河城管表示,先行一步实施相关规划,文件日后会下发,届时会公示。

众多网民在社交媒体和微信公众号文章中指出,此举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和规范的行政程序,完全依靠口头通知而无正式文件支撑,容易侵犯商户的经营权和知情权。评论中频繁出现“行政任性”、“缺乏法理依据”、“执法不透明”等字眼,这表明公众普遍对类似“先行执法”的方式表示不满。部分评论认为,此次事件暴露出基层执法中可能存在的“拍脑袋决策”现象,担心如果今后类似措施层出不穷,将对地方经济、商户生计甚至城市整体形象带来长远的不利影响。

社交媒体上的舆论普遍对该事件均持批评态度,认为这种做法既缺乏科学依据,又增加了民营企业的经营成本。公众在社交平台上的讨论极为热烈,各种文字、图片和视频材料交织传播,进一步放大了事件效应,成为网络舆论的焦点。事件迅速成为热点后,不少网友以幽默讽刺的方式表达观点,如调侃“统一颜色能否带来城市‘安静’”、“红色被禁用后,看不到激情”、“城管部门管得太宽”等。网友写道:“商户自费更换标识,无补贴,损害了中小企业的正常经营;这样的行政命令只会让人越来越担心政府是否会滥用权力。”反映了民众对权力强制规定的不满。目前在舆论压力下,三河市部分被改为绿色的标志,如红十字,已被要求恢复原貌,让这场“绿色风波”更显荒诞。随着舆论持续发酵,三河市的绿色招牌政策将如何收场,仍待观察。

在问答社交平台知乎,《三河市燕郊商户被要求招牌禁用红蓝黑三色,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城市规划」为何总拿商户开刀?》吸引了400多个回答,150万浏览量。《河北一蜜雪冰城招牌变绿色,因当地不让用红色招牌,这种要求合理吗?标志性颜色对品牌有多重要?》吸引了2000个回答,800万浏览量。显示了此事件在中国网络的关注热度。

网民zhebaoer回答说:“这事得神奇就在于,没人知道为什么,甚至连解释都懒得解释。平行世界里,可能某父母官找高人算了一卦,说自己风水需要调理,尤其避免红蓝黑三色,于是下令……也有可能某父母官是尤文球迷,看见红蓝黑就想起米兰,气不打一处来,于是……谁知道呢,哈哈。”

网民这天那么蓝回答说:“原因可以有很多。比如就是想干点事显得自己干活了,出点政绩。也有可能是亲朋小舅子小姨子有这方面的业务。不过我个人更倾向于最离谱的一种猜测,反而可能是最接近现实的一种猜测,那就是…拍板让换招牌的人看红蓝黑三种颜色不顺眼或者是找了大师,大师说红蓝黑三色和仕途相冲。”

网民罗伯特塞夫回答说:“河北但凡上新闻,基本上是官僚系统要敛财。之所以河北的官僚系统比其它地区的官僚系统更要敛财,臃肿的行政机构把剩余消耗光了。而行政机构是不会精简的。我不认为河北会有自救的决心。这是因为在政治斗争不激烈时,行政机构相比“精简自己、发展经济”而言、总是会更喜欢“继续涉黑”的。河北政治斗争不激烈,原因是稍有能力的人全都走了——他们根本没必要停留在当地进行政治斗争。因此,三河市燕郊商户被要求招牌禁用红蓝黑三色,背后的原因是:河北官僚机构缺钱的问题发生并长期存在、并且短期内不会改善。”

网民薛七夜回答说:“一边是和美国打关税战,一个个严肃认真,教育民众要过苦日子,让企业挺过最艰难的时光。一边是随意发布政令如同儿戏,给民众眼睛里面添堵,把商户折腾的死去活来,连解释都不解释。真是魔幻现实主义。”网民片儿川回答说:“最新的官方回复来了,这是商户自愿的。当然我又信了,就像我之前相信三年前大家都是自愿不出门,自愿计划生育一样。权力只对权力来源负责,商户对权力毫无影响,那权力对商户自然也毫不在意了。”

作者凡夫情理法在其微信公众号“凡夫认知”发表文章《「法治当如衡 岂可乱裁衣」——观三河市“红蓝黑禁令”论法治与人治之辨》。文章说,三河市之政令将法治异化为任性裁量的“裁衣剪”。我国《广告法》明定商户享有自主经营权,《民法典》确立物权保护原则,而地方政府以一纸禁令凌驾于上位法之上,犹如“刻舟求剑”般荒唐。蜜雪冰城被迫将积淀二十载的品牌红改为青绿,恰似强令“朱门改柴扉”,不仅违背“比例原则”这一行政法铁律,更构成对注册商标权的侵害。这种“拍脑袋决策”的治理模式,与《行政许可法》确立的“信赖保护原则”背道而驰。当地方政府学会“戴着法治镣铐跳舞”,当“法无授权不可为”成为行政铁律,方能让“红蓝黑禁令”式的闹剧不再重演。

前南方都市报记者魏春亮在其微信公众号“魏春亮说”发表文章《三河城管,好大的官威啊》。文章说,统一店招,甚至把整条街道搞成黑底白字的殡葬一条街,都已经屡见不鲜。但店铺招牌禁止使用红黑蓝三色,这样的奇葩规定,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还是头一个。红、黑、蓝三色,到底招谁惹谁了,这三种颜色就这么敏感吗?为啥这三种颜色就是坏颜色,不允许使用?其他颜色就是好颜色,就可以使用呢?这真是一个玄学问题,它荒诞到你不能以正常人类的逻辑去理解,否则你肯定会怀疑人类进化了几百万年,到底是为了个啥。

魏春亮的文章说,更荒诞的是,连三河市城管的工作人员自己都承认,没有文件,“就是先行一步”。仅凭城管口头传达,没有任何依据,没有任何补偿,商户就要自行拆除,自行换掉。再问“公权力什么时候任性到了这种地步”这种虚头巴脑的问题,就有点天真了。一个实在而又迫切的问题需要得到回答:如此劳民伤财,毫无法律依据,公然违法乱纪,胡作非为,为什么没有哪一个人被依法处置?我知道自己发问,也不会有人回应,更不会有人被处置,但我依然忍不住要问。就像在中美关税战中一样,面对这种公然乱来,我们都是软弱的,无能为力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脚投票。只要发现哪个城市的商户门头招牌是统一颜色,千万千万千万不要去那里投资!甚至,如果有可能,也不要去那里工作。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而且在如今的国际形势下,紧日子要来了,大家最好都要守好自己的钱袋子。

作者项栋梁在其微信公众号“建设性意见”发表文章《能把红十字改成绿十字的领导,建议派到前线去打仗》。文章说,众所周知,红十字是医疗救护的标识。从19世纪中期到2025年,从彼时的欧洲战场到此时全世界的医疗机构,170年来,任何一个地球人看到白底红色十字或者红底白色十字的标识,都能明白无误地理解:在那里,在红十字标识之下,可以获得医疗救护。这一标识是如此地深入人心,如此地不容侵犯,就连最凶残的侵略者军队,在战场上也要认可红十字的权威。从古到今,从西到东,全世界大概就只有这么一个例外,就是在河北三河市。

项栋梁的文章说,我们无从得知这位做决定的领导是出于怎样的原因如此痛恨红蓝黑三色,我瞎猜一个啊,可能是因为小时候练钢笔字写不好总挨打,留下刻骨的仇恨,所以长大当官掌权之后,就立誓要把钢笔墨水的红蓝黑三种颜色全部赶尽杀绝。当然,具体是什么原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位处级干部就能做到,就能让辖区内的所有招牌禁用三种颜色,就能真地把这样的命令一丝不苟地执行下去。真是厉害啊!要我说,这么厉害的领导,放在三河这么个小地方真是太委屈了,应该派到更广阔更重要的战场前线去领兵打仗。就凭这令行禁止的魄力与霸气,那绝对能带出一支铁军来。一点建设性意见:建议把三河市高新区的领导派去战场带兵冲锋,就别让他管经济啦,太屈才。老百姓觉悟不高,也配不上这样的领导。

作者槽三刀在其微信公众号“槽三刀”发表文章《三河的“招牌”风波,还有更大的瓜!》。文章说,红十字,作为诞生于1863年的国际人道主义标志性符号,承载着全人类对于生命尊严的崇高敬畏,以及救死扶伤的伟大使命。然而,这一神圣标识竟然因为一个“门头牌匾禁用红蓝黑”的口头传达,就被强行刷成了绿色。这一行为早已超出了所谓“城市美化”的合理范畴,完全是对公共符号原本意义的粗暴破坏与解构。正如法国著名哲学家鲍德里亚所说:“符号的死亡,意味着意义的终结。”强行将红十字变成“绿十字”,它所摧毁的不仅仅是人们眼中熟悉的视觉标识,更是公众长期以来对医疗机构建立起的信任。要知道,在普遍的文化语境里,绿色通常与环保、安全等概念相关联,却与急救、危机这些急迫场景毫无关系。所以,这种具有明显选择性的“色彩管制”,本质上不过是权力意志的自我陶醉与狂欢。

槽三刀的文章说,更为讽刺的是,在舆论的压力下,蜜雪冰城能够迅速恢复原本的红色招牌,而医院的标识却不得不经历“改色—拆除”这样反复的折腾。这种差别对待,恰似福柯笔下所描述的“规训社会”。更值得警惕的是,在这种“折腾式治理”的背后,很可能隐藏着复杂的利益链条。商户们更换招牌需要支付设计、施工等一系列费用,而频繁进行的“改色—拆除”操作,无疑成为了某些群体谋取私利的温床。所以,如果不能从制度层面将任性的权力牢牢束缚住,类似的闹剧必然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再次徘徊出现。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