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0日星期四

120万份简历撕下中国经济光明论的面纱

(编者按:中核集团招聘8000人接到120万份简历的消息,再次打脸中国经济光明论谎言,引发网络质疑斥骂怒潮,揭示出中国极其严酷的失业状况,而中共为就业所开出的各种药方,如灵活就业本质上就是变相打零工,毫无意义;而将高等教育人才引导至乡村或西部工作,不仅与年轻人就业期望不符,形成结构性错配,更是对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这一切事实是隔靴搔痒,甚至是南辕北辙。历史已经铁证了中共若不进行保障人权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无法扭转整体经济持续低迷,民营企业不复苏、外资持续撤离的局面,也就不可能指望中国的就业市场好转。中核招聘情况就只能是进一步恶化。)

一、一石击起千层浪的中核集团招聘

4月5日午间,中核集团旗下微信公众号发文称“我们收到了1196273份简历”,同时配有一星星眼表情符号。文章发出后很快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认为,求职者投递的简历数量不应成为企业炫耀的资本。4月5日下午,该微信公众号已自行将相关文章删除。

4月6日晚,中核集团发布声明,对“1730个岗位收到119万份简历”作出回应。中核集团招聘官微“中核招聘”近日以“我们收到1196273份简历”为题发文,宣传2025届春节校园招聘宣讲周圆满收官。根据其发布的数据,中核集团此次春招“覆盖全国10座城市、14所顶尖高校,联动百余家成员单位协同发力释放1730个核心岗位需求,吸引3100多名学生到场参与互动,精准吸纳1196273份高质量简历,共计425284位应聘者”。

“中核招聘”的推文引发不少网友热议,随后该文被删除。官网资料显示,中核集团是中央直接管理的特大型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推进核能开发利用、核工程建设、核技术应用的国家队和主力军。其资产规模约1.4万亿元,员工总数18万人,现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4人,连续5年成为世界500强中唯一的全产业链核工业企业。整个中核集团旗下拥有1600余家成员单位。

二、中核集团招聘引发的质疑

中核集团该推送文章发出后,有多位网友对文章内容表示不满。南都湾财社记者在社交平台搜索发现,有网友发文称“这个推送写的太伤人太无语了。推送带着的傲慢都要溢出屏幕了。央企本应该是担当,岗位有好有坏,在里面工作的就该高高在上吗?都是打工人,这个小编是在真情实感地替中核自豪吗?”

也有网友认为,“应届生求职的痛苦不该成为企业炫耀的资本,我们应届毕业生没惹任何人,我们以最大的诚意对待着企业的招聘,也希望可以收获同等的尊重,而不是企业作为上位者对下位者的傲慢。”

不少人表示,此前的公眾號文章過於傲慢:「把別人的渴望,換成自己的炫耀資本。」「本來應屆生求職壓力本來就大了,這推文真不應該。」「看無數人掙扎着想上岸,已經在岸上的人有居高臨下優越和傲慢,且毫不掩飾。」

「国企在这个时期更应负有解困责任,而不是贩卖焦虑」,「这只是校招,只能说明毕业后工作有多难找。还不能算上社会事业人员」,「我们的失业人数到底有多少」,「可怜的孩子们」,「招不到8000人,收到120万份简历,离大谱」,「120万找不到工作,太恐怖了」,「香臭不分了。拿孩子们的痛苦炫耀,这是低级黑吗」,「比考公还要严选,这是什么神仙单位?」,「就这样的就业环境,还好意思拉动内需鼓励消费?」。

也有网民质疑,中核集团是国家战略单位重要部门,没有真才实学可能也进不去,如今一下子招聘这么多人,「一看就是内定走亲戚进来的,捅了这么大的篓子还沾沾自喜」,「都别瞎投了,人家就走个形式,岗位都是内定给亲戚的」,「说明中国不缺人才,缺的是就业机会吧」。

三、网络铺天盖地的对中国就业形势的评议

广东网友:卷死人了,没有外企的优质岗位,中小企业度日为艰,编制,公务员,国企能容纳多少人?难…

贵州网友:天已经踏了,越来越多的本地人将认识到,这片土地发展前景越来越堪忧,甚至维持现有生活也是问题,手里拿着大量资源的少数人,要么跑路,要么紧紧的拽在手中,普通人仅仅只能维持现有的收支平衡。

湖北网友:遥遥领先,大学生还能就业吗又要走上山下乡的老路了吗

山东网友:它们才不会关心我们的死活

江苏网友:能进去的大多都不在这些简历里

c6g_wq9侧面真实的反应出,现今应届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严峻性!

上海网友:现在这些个好岗位不都是我把我的子女送你那里安排下,我在安排下你的子女麻!有点古代门阀的味道了

四川网友:民退国进,经济就考国企了,但是我印象好多国企又亏钱咋办啊

广东网友:炫耀也正常,既得利益下的垄断,就算是饿死3亿蝼蚁,它依旧灯火通明。

北京网友:丢不丢人,啥时候能炫耀发出百万个岗位

广东网友:我们单位各种闲职,比如图书管理员,后勤,仓管都是关系户

广东网友:肥水不流外人田,从来如此!

四川网友:不是炫耀收到百万份简历,而是说明经济不景气工作难找。

河北网友:畸形的社会就业观,背后是不公平的待遇分配。

广西网友:傲慢又怎样?你又敢怎样?

上海网友:这种话不敢说呀,“稳中向好”,只能骂骂企业泄愤了

北京网友:确实不是“简历海选”大赛,这只是反映出就业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企业在展示招聘热度时,无意中放大了求职者的焦虑,也凸显了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河北网友:国企!傲慢和偏见我是领教过了

福建网友:基本都是体制内定.关系.很重要.外招只是走个过场而已.

刚果民主共和国网友:很可惜推动社会发展的往往不是这种炫耀的企业……

安徽网友:一个招聘就发现100多w没工作的,多悲哀。

吉林网友:今年又一千多万应届毕业生,有多少能找到工作?

上海网友:这就是国家企业,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典范,高高在上

广东网友:毕竟那是国企……画重点是国企……普通人哪有机会!!!!不要再说什么咸鱼翻身,读书破万卷,门都进不去了

广东网友:一个岗位3000人争时有发生,现在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广东网友:除了那种核心技术岗位,其他岗位没有关系想都别想

广东网友:又是一片片韭菜

北京网友:这种公司,谁有关系谁进,没有偏见一说

辽宁网友:看来还是应该少生孩子多种树,因为没那么多岗位啊。

陕西网友:有什么好炫耀的。你的企业之所以牛是因为国家给你们的垄断资源,而不是自己企业打拼出来的。这样的炫耀和富二代炫富没什么区别。

四川网友:因为绝大部分工厂缺乏基本劳动保障和稳定,工作环境恶劣,倒班也是常态,收入很难称得上体面。毕竟我们是密集型制造业大国,工厂的利润就决定了员工的收入就是社会最底层。

北京网友:就业市场供需失衡、教育体系与产业需求脱节、企业宣传缺乏人文关怀等多种因素共同造成了这种情况。

广东网友:说的再多,这样的情况依然会继续。

四川网友:不是说人口少了吗?怎么劳动力又成了供大于求?

广东网友:哎,这样搞下去,你收到的简历会更多

广东网友:央企占用百分之的垄断,真没有造福国民,什么层层外包,吃里扒外

浙江网友:真的很难呢,县里一个图书管理员的编外岗,月工资3000,80个人竞争一个。哎

新疆网友:骄傲是基本属性,虚伪是社会生存必要条件,拍马屁是最快捷途径

新疆网友:北上广世界第一大城市怎么来的?还不是吸血而来

新疆网友:主要看亲戚朋友领导推荐的

河南网友:大家都投这家公司是因为他能比其他公司提供更多的保障,这不是这家公司牛,这是有不公平的存在。

云南网友:央企炫耀招聘收到百万份简历,傲慢背后的偏见更要不得(这不是傲慢,是事实,就如公务员考试几百几千人报考一个名额一样,因为工资高稳定)

浙江网友:不思民间疾苦

山东网友:垄断可耻!

四川网友:谁造成的

广东网友:大企业,只看学历和会不会来事,不看能力。我遇到的很多这种情况。只要学历高,只会做题的草包也能得到机会。现在知道为什么全社会要卷学历了吧

上海网友:没有民企的颓势,哪显得国企的强势,结构失衡啊。文章作者,为你的仗义直言,我一万个支持你。

河北网友:国企有大量的资源倾斜,有大量的门路护着,不强势的只能说行业本身劣势。私企全靠自己活着,能强势的只能说老板有能力。

山西网友:不要说现在的大学生不吃苦,高中三年大部分学生睡眠不足六个小时,农民工也坚持不足睡不好还要在封闭的环境不断的学习。就是心中的那份怀才不遇,才导致大量年轻人不结婚。社会的生存压力靠圣贤书无法缓解,读大学是为了有个美好的将来,不是为了能吃苦就不断的去吃苦。所以大学扩招本来就是一个错误。大学含金量不足,普通大学缺乏竞争力,拿着一份垃圾似的文凭,还有一身的书生气,加上那一份文人的风骨,青铜的实力,王者的心。

四、中国严峻的就业形势

说实话,看完中核集团回应,一时竟不知该同情应聘者还是要处理近120万份简历的HR了。按企业的说法,有不少应聘者投递多个岗位,实际应聘人数共计42万余人。即便如此,整体录用率也只有1.9%左右,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120万份简历录取8000人,换算下来就是0.7%的录取率。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在3月9日全国人大民生议题记者会上指出,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达到1222万人,比2024年增加43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就业总量压力未减,结构性矛盾愈发突出。

就业率下降,政策难以缓解现实困境根据智联招聘2024年5月发布的数据,中国高校毕业生单位就业率从2023年的57.6%下降至2024年55.5%,慢就业(暂无具体打算)19.1%、自由职业13.7%,比前一年小幅上涨。

诚然,在劳动力市场上,用人单位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者与劳动者之间的竞争从来都是常态。放在过去,一则普通的招聘宣传也不至于引起如此轩然大波。但这绝不是什么“小题大做”。必须看到,热搜背后是弥漫于社会的就业焦虑情绪。成百上千的人争夺一个岗位,被企业视为人才吸引力的证明,在更多人眼中却是就业形势严峻的写照。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的洋洋自得与求职者的处境形成了强烈反差,更刺痛了大众敏感的神经,显然非常不妥。
劳动力供大于求,不单发生在央国企。事实上,走进任意一场线下招聘会,就能在人潮涌动中感受到“买方市场”下的求职压力。“现在是理科生抢文科生的岗位,研究生抢本科生的岗位,我们只能去抢大专生的岗位。”某次采访时,一位文科专业大四学生这样感慨。我不忍告诉她,应用型专业的大专生找工作可能还容易些。对此,有些企业不免漠视劳动者的价值,甚至把人简化为一个个数据指标。

另一个偏见是,网上动辄把就业难归结为年轻人“躺平”“脱不下长衫”,但在与他们的实际接触中,更能感受到的是一种趋于务实的就业观念。很多求职者说,现在不能挑三拣四,找到工作就先做着,以后再看有没有好机会。毕竟,“手里有个热乎乎的馍馍,比什么都重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这句话已经喊了很多年,社会上上下下也做了很多事。今天,当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当失业的中年人挤在图书馆里“假装上班”,当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挑战时,我们尤其需要摒弃任何傲慢、冷漠心态,努力营造一个更富同理心与温情的就业环境。正如多年前上海“再就业工程”“4050工程”所指明的,就业是整个社会的事,要相互理解、同舟共济,才能夯实解决就业问题的社会基础。

五、一个大学生的辛酸就业经历

刚开学的米兰(化名)回到深圳的大学课堂,神情却未见寒假归来的轻松愉悦。即将毕业的她,整个假期都奔波于各类企业面试,深刻体会到求职竞争的激烈。米兰回忆,为争取一家知名互联网游戏公司的实习岗位,她经历了整整五轮面试。“大家已经习惯内卷了。”她表示,在中国游戏行业,五轮面试是常态,而正式岗位更是普遍需要八至十轮考核。“业务线的所有人都认为我OK才通过,现在是给工作的人很少、求职的人很多,几千人竞争两个岗位,所以层层挑选变很严格。”她说。“最难就业年”再度来袭米兰的求职压力,只是千万应届毕业生的一个缩影。米兰告诉美国之音:“学历贬值,现在是本科生的话,跟我竞争同岗位的有非常多研究生,海外去念书的也有非常多;那第二个就是大家其实对培养新人没有什么耐性,要求你就是即刻到岗,然后就即刻上手,要求你有过非常专业且垂直的对口的经验才可以,所以这就把整个就业空间去划分地很小很小。”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实习经历成为求职的重要筹码。米兰从大一开始就积极争取金融和游戏行业的实习机会,累计在五家知名企业实习,这些经历让她在求职时更具竞争力。她指出,相比秋招、春招,暑期实习对求职成功更为关键。大三下学期开始投递简历,6月入职,经过三个月实习争取转正,毕业后便可顺利衔接正式工作。

然而,并非每个大学毕业生求职都像米兰一样拥有面试机会。即将从重庆一所大学毕业的吴同学是建筑专业,却因为求职困难,最终通过校企合作“被学校送到工厂实习”,不仅实行夜班、白班两班制,且工资每月低于人民币4000元,他更透露“学校会吃回扣”。面对就业形势严峻,吴同学无奈表示:“工作不好找,找了很多,岗位不要人、学历不够”,即使与专业不符也只能先到工厂“试试看”。他也分享到去年毕业的仍有一半没找到工作。

六、对严峻就业的不同解读

中核招聘事件的爆火还是能够说明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卡壳点:

一方面是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传统就业大门类如房产、建筑、土木工程等的失落,引发上下十几个门类行业的就业停滞;

另一方面随着新兴科技的发展,传统技术门类企业发展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而这种升级本身也意味着必须抛出一部分过剩劳动力。

这种劳动力过剩,直接波及大学毕业生,包括各类学历研究生毕业生。

有一句话很好概括当下就业困境:
想躺平,真的很容易;
想坚持,真的很艰难(因为市场提供的机会太少)。

七、经济光明论只是粉饰太平,未来将更加艰难

央企成避风港料关税戰后就业情况更严峻

时事评论员王剑表示,外界早已预期中国经济进入衰退期后,受大环境影响,今年的就业状况会比去年更严峻,现在再迭加关税战的因素,相信情况可能再恶化。

王剑说:“本来就是没有工作呀!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是不到30%的呀!也就是说,5个人只有1个找到工作!不用关税战,本身都已经预期今年大学生、毕业生找工作比去年还要难。你现在再加上关税战,毫无疑问(中国)经济会更差。要骂骂政府,赶紧把经济搞好一点,大家都找到工作,你看看有没有120万人去应聘,对不对?”

经济学者司令也表示,中核集团春招吸引海量学生应聘的情况是发生在中美关税战前,在关税战爆发后,民营经济进一步失去动力,会有更多人希望加入央企的就业避风港。

司令说:“民营经济吸纳就业的这个能力和这个市场的繁荣度,能够说明一个经济体整体的活力,是否还能够有稳定的发展预期。从这一点上来讲,现在民营经济可以说丧失它吸纳就业能力的这个功能。中核集团出现这样的百里挑一的投递简历的场面,以后也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常态。”

司令表示,中国官媒从去年到今年不断唱好经济光明,中核集团春招数字正好打脸官方,说明经济光明论只是粉饰太平的谎言。

八、中共开出的那些虚幻无效的药方

舒缓社会紧绷的神经,更要拿出实打实的举措。去年,中共出台促就业“二十四条”,明确强化宏观调控就业优先导向,要求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据社会需要、产业需求、职业开发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等等。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就业预期目标设定为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为缓解就业压力再出招数。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政府将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渠道,加强对灵活就业和新兴职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同时,人社部计划出台中小微企业岗位挖潜扩容方案,重点围绕先进制造业、重大工程项目等行业释放更多就业岗位,并扩大“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规模,实施就业见习计划和求职训练营。

尽管政策频出,“高校毕业生1222万人”话题仍迅速登上微博热搜第二名,阅读量突破3500万次。

而事实上中共出台的种种所谓促进就业政策,在经济不断下行,甚至面临崩溃下,完全成为画饼充饥无济于事,中国社会就业压力日益加重,失业状况日趋恶化。

九、中国衰退经济下就业的真实状况

根據上海財政局信息,2022年上半年,中國共有46萬家公司倒閉,共有310萬左右的個體工商戶註銷。與此同時,截至2024年9月4日,中國處於失信狀態的被執行人數量為841萬人,但這個數據在2020年初僅為570萬,四年間增加近68%。

這個系列數據背後的意思是,曾經作為社會經濟活力重要組成部分的小微企業的離場,直接使得大量就業崗位消失。前總理李克強在任時曾系統敘述,過去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會拉動100萬人就業,產業整合後,目前是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能拉動130萬、甚至150萬人就業。

博主“伯乐说技术”说:“120万人应聘8000个岗位,大概比例就是150比1。这个放在现在的招聘市场来说,其实非常非常正常。我碰到很多粉丝,投了半年甚至1年的,投了几千份简历出去,没有一个面试机会,你算算这个比例比起中核这个来说,是不是恐怖很多。我前2天公司招开发,我上午发的JD(工作说明书),下午就把这个岗位关闭了。为什么发出去不到几个小时,收到了1000多份简历,根本就看不过来。所以说目前的现状,现实就是这么残酷的。”

上海上班族:DeepSeek热潮无助扭转就业大环境

在上海互联网公司上班的年轻人何凡表示,DeepSeek出现后带动了行内就业情况回暖,但只是局部好转,未能扭转大环境不景气和内卷情况严重的问题。又说,去年被裁掉的同事到现在还找不到工作,再看到中核招人吸引120万份简历,让他感到很不安。

何凡说:“我们(公司)这1年来裁了3波人,相当于(公司员工总数)10%左右。裁员完了之后,然后有一些从去年11月份到现在都没再找到工作,会给我们的心理上有一定的压力。岗位变少了,以前可能你投简历可能一周能收到5份面试,现在可能只有1、2份邀你去面试。由于供大于求的状态,总的来说还是不太乐观的,对未来的前景比较大的担心。”
硕士生:经济差让创业梦碎找工作须靠父荫

有留意中核集团春招情况的中国的硕士学生Jerry表示,现在的大学毕业要找工作比他大学毕业时更困难,又说,在经济好的时候,会有学生尝试创业,但现在经济不好,大家都不敢做梦,必须靠关係才能找到体面的工作。

Jerry说:“整个就业市场可以说是从恶劣到更恶劣。所有的坐办公室的职位无一例外都是靠父母关系进去的。有一个朋友本来是在拍抖音,一开始还很有干劲,拉到了几万的粉丝吧。但是后来做的不长久,因为觉得没有赚到钱,团队花费也很高,前期投资40万都花掉了。认清了这是一个幻想,被现实给打败了,中国梦也梦碎了。所以现在在大学当辅导员了,也是靠父母找的关系。”

十、中国问题症结与出路

分析指出,就业难题的核心在于岗位短缺,唯有经济复苏才能真正缓解压力。

北京博主“耿向顺”表示:“只有大力发展经济让经济增长、让就业岗位增多、让年轻人有更多职业选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服务业、蓝领工人的行业的劳动保障和收入,才能有效解决问题。”专家:就业岗位不足,根本问题未解《中国青年报》3月11日报道称,“三支一扶”计划将在2024年招募三万多名高校毕业生,前往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及乡村振兴等服务。而香港《南华早报》则指出,零工经济和职业培训成为中国今年应对就业挑战的两大重点。

但现实中,政策成效有限。重庆的吴同学表示,他尚未感受到任何就业辅助政策的帮助,并悲观地说:“开什么会和提什么政策都没有任何作用和效果,这么多大学生已经成为时代的陪葬品。”

分析认为应届毕业生求职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竞争激烈的高薪、高知名度企业,这类群体认为政府的就业支持政策并不符合需求,更期待增加企业实践机会或海外派驻补贴等激励措施。而另一类倾向于在家乡就业的毕业生,尽管更符合政府扶持政策,但高额补贴门槛让未就业大学生难以申请。此外,“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项目由于工作条件艰苦,也难以吸引高学历人才。政府推崇的“灵活就业”模式,如手工艺类零工经济,虽能短期缓解就业压力,但缺乏社保、五险一金等保障,难以成为长期稳定的职业选择。“毕业即失业”成现实,就业市场仍需真正复苏面对逐年增长的毕业生群体,就业政策难以缓解燃眉之急。

台北国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军与作战概念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方琮嬿分析,中国年轻人正面临严峻的就业市场,根本性问题在于岗位不足。方琮嬿对美国之音说:毕业就是失业,套用在现在的中国社会新鲜人其实是非常贴切,政府角度他是急着要去压低那个失业率的数字,可这些措施并没有办法去解决到最根本的一定要把工作创造出来,经济要好起来、民营经济要复苏、外企要回来。”方琮嬿直言,“灵活就业”、三支一扶、零工经济、西部计划等政策已推行多年,但始终未见成效。今年再度沿用旧方案,不太可能带来更好的结果。她还指出,政府目前更倾向于让企业“挤出”工作机会,这导致实习岗位增加、上四休三、降薪等变通措施,以维持就业数据表面稳定,但这些都非真正的全职工作。她强调,若整体经济持续低迷,民营企业不复苏、外资撤离,中国的就业市场难以好转。灵活就业本质上就是变相打零工,毫无意义。而将高等教育人才引导至乡村或西部工作,不仅与年轻人就业期望不符,形成结构性错配,更是对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

详情请参看:

1、宣传“1730个校招岗位收到119万份简历”引热议,中核回应
https://news.qq.com/rain/a/20250407A0753M00

2、称收到120万份简历被指“傲慢”后删文,中核集团回应
https://news.qq.com/rain/a/20250407A02IDI00

3、中国年轻人觅职益发困难中核千名职缺引百万简历惹关注
https://is.gd/cH5Ril

4、那个被120万份简历“围攻”的中核集团到底是什么来头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SI9JAOA0541PZWG.html

5、央企招聘炫耀收到近120万份简历!网友反手举报:积点德吧!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SJ2NPG70556B7G8.html

6、央企炫耀招聘收到百万份简历,傲慢背后的偏见更要不得
https://news.qq.com/rain/a/20250408A017A000

7、布丁|央企收到120万份简历,这份“喜报”让人扎心
https://www.aboluowang.com/2025/0408/2201449.html

8、中核炫耀收到120万份应聘简历被轰「在失业痛苦上洒盐」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343/8657409

9、一百万份简历,有人看到的是自豪,有人看到的是心酸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5/04/07/126106209.html

10、中国1222万应届毕业生涌入职场,就业压力加剧政策难解根本困境
https://is.gd/7uZiz5

11、两会聚焦就业问题,中国再迎最难就业年
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3375v1jz57o/trad

12、2024年:失业问题继续困扰中国青年
https://is.gd/JYPVaN

13、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
https://news.eol.cn/yaowen/202504/t20250408_2662607.shtml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