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7日星期一

“罚款经济”荼毒下中国民众的煎熬

(编者按:中国频频爆出的权力对民众及民企采取的各种千奇百怪荒诞绝伦的天价罚款,让国民不堪其重而甚至被逼纷纷自杀下,使世界看清中国极权体制“罚款经济”对国民的深重毒害。而中共也曾一再祭出种种所谓治理“三乱”举措,但最终都屡屡以失败告终的事实,昭示着极权统治下权力沦为统治集团渔利私器而不是服务民众公器的实质,也证明要根本改变中国“三乱”现象,必须实行将权力关入笼子与切实保障公民权利的宪政民主。)

一、令人瞠目结舌的罚款

最近网络热传,河北某地一名妇女因打井浇地被罚10万元,并被判处两年监禁。这一事件不仅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还在全国范围内迅速传播,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许多人不禁要问:打井浇地竟然犯法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根据中国当地官媒的报道,这名妇女为了给自家农田浇水,擅自在自家地里打了一口井。由于没有办理任何相关许可,属于非法开采地下水行为。经过相关部门的调查,这不仅违反了当地的水资源管理条例,还对地下水环境造成了潜在的破坏,因此被处以高额罚款,并且负有刑事责任,被判处两年有期徒刑。

如此严酷的罚款处罚其实在中国并不罕见,只要稍微留意媒体便会发现类似案例比比皆是。

家住福州市闽侯县的张某,因为帮邻居顺手卖了点菜到菜市场,赚了14元钱,但没想到这些菜竟然农残超标,因此要被罚款5万元。因为迟迟没有缴纳罚款,被追加罚款5万元,甚至被告到法院,要求强制执行。帮邻居卖点菜,竟然要面临10万元的罚款!

2023年,河南洛阳“西工法院”发布的一起案例引发热议,该市一名骑三轮车卖菜的大爷销售不合格蔬菜获利21.05元,却被罚款11万元,行政机关还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北京一家包子铺卖豆腐脑,被处以1.5万元罚款;河南一老人摆摊卖出12元茼蒿菜,被罚款5.5万元。

2023年4月,常熟市蟹记蚝宅餐饮店在外卖平台“蟹记蚝宅”店铺销售生醉皮皮虾、海胆刺身、生醉梭子蟹等生食,被指扩大经营范围,没收违法所得2362元、罚款5万元。深圳罗湖杨仁袁记云饺餐饮店在店内售卖自制的豆浆,被以“经营自制饮品”罚款500元。7月,合肥多个餐馆卖“拍黄瓜”被罚款5000元。9月,北京多多添添餐饮公司出售凉菜,被同样的“超范围经营”为由,罚款一千元。

如此让人瞠目结舌的罚款在中国屡屡上演,这不断引发人们的焦虑。

二、从霸州“三乱”管窥中国权力罚款的严重状况

中国地方政府肆意罚款的严重状况从中共自身对河北霸州的督查情况介绍可见一斑。

中共国务院督查发现,霸州市严重违国家部署和政策要求,违规出台非税收入考核办法,向下辖乡镇(街道、开发区)下达非税收入任务,组织开展运动式执法,出现大面积大规模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引起企业和群众强烈不满。现将督查情况通报如下:

经查,2021年9月份,霸州市政府办公室印发《霸州市非税收入征管工作考核奖惩办法》,违规提出将非税收入与征收单位支出挂钩,并将非税收入完成情况纳入乡科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10月份,为弥补财力紧张及不合理支出等产生的缺口,霸州市在6月份已经完成非税收入预算7亿元的情况下,向下辖15个乡镇(街道、开发区)分解下达了3.04亿元的非税收入任务。11月份,为进一步促进乡镇(街道、开发区)加大非税收入征收力度,霸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全市经济运行工作考核细则》,违规设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情况考核,明确税收收入得分权重为20%,非税收入得分权重为80%。在霸州市采取多种督导措施的推动下,各乡镇(街道、开发区)、村街以安全生产执法检查等多种名义,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进行集中罚款、摊派、收费。据不完全统计,10月1日—12月6日,霸州市15个乡镇(街道、开发区)入库和未入库罚没收入6718.37万元,是1—9月罚没收入(596.59万元)的11倍,涉及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547家,平均每家罚款、收费2.64万元。11月份,13个乡镇(街道、开发区)出现明显的运动式执法,当月入库罚没收入4729.57万元,是1—9月月均罚没收入的80倍。从督查情况看,霸州市此次出现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手法五花八门,逐利特征明显。

一、没有任何理由和手续就伸手向企业收费。如,霸州经济开发区辛章办公区通知各村街书记(主任)领取《霸州市工业企业普查信息情况表》和霸州市财政局非税收入专户账号,要求村街书记(主任)组织辖区内所有工业企业按照企业占地面积,以1万元/亩的标准,向霸州市财政局非税收入专户账号转款。随后,各街村书记(主任)采取现场告知、电话通知或由房东转告等方式,以上面有要求等说法,直接让企业转账交钱,并将企业转账记录等报送辛章办公区登记开票。11月10日—12月6日,辛章办公区共有309家企业向霸州市财政局非税收入专户转款688.14万元,缴费金额4000元—50万元不等。

二、对企业集中开展逐利式乱检查乱罚款。如,根据霸州市的部署和要求,东段乡在1—9月非税收入41.5万元的情况下,重新核定提出了10—12月非税收入2166.5万元的目标任务,派出所有包村干部、执法人员、村干部等对全乡企业开展地毯式检查并罚款。10月30日—12月8日,该乡以“未对安全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测”“未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等为由,对638家企业进行了处罚,合计罚款金额达1424.5万元,平均每天处罚16家企业,平均每个企业罚款2.23万元。638个处罚案例均缺少必要的法律文书。再如,11月1日—12月6日,岔河集乡重点选择辖区内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38家企业,以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名义集中实施高额处罚,罚款金额合计386万元,其中罚款10万—24万元的企业4家,罚款25万—60万元的企业5家,相关处罚手续均不完整。7家接受高额处罚的企业因不愿留下行政处罚记录,该乡综合执法队违规将其处罚事项和处罚金额拆分到未实施执法检查的其他企业。

三、盲目提出超高任务向村街企业乱摊派。如,根据霸州市的部署和要求,东杨庄乡在1—9月罚没收入4.09万元的情况下,重新核定提出了10—12月收缴1395.91万元的目标任务,并将其摊派到全乡20个村街,由村街干部向辖内企业直接收取费用,并通过乡财政所交至霸州市财政局非税收入专户。为加快摊派收费进度,东杨庄乡对村街任务完成情况每日进行统计排名。10月1日—12月6日,东杨庄乡摊派收费合计455.6万元,其中11月份摊派收费429.3万元,是1—9月月均罚没收入(0.45万元)的945倍。督查组实地暗访的苑口村被摊派收费任务45万元。该村将全村企业按照规模大小分为两类进行摊派,一类企业10000元,二类企业5000元。11月24日—12月6日,该村9家一类企业和15家二类企业交款16.5万元,没有任何收据。

三、从中共自身官方报道见证中国行政权力“三乱”严重状况

中共官方对中国行政权力存在的“三乱”披露如下:

1.乱收费方面。不按要求执行国家和省已出台的惠企利民收费政策;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已明令取消、停征、免征的收费项目继续收费;借助行政权力或垄断地位有偿服务、捆绑收费,强制服务、强制收费;将政府职责范围内的事项违法违规交由事业单位或中介机构承担并收费;行业协会商会向企业违法违规收费;停车、教育、医疗、物业、通信、殡葬、养老、环保、劳动保障等领域不合理收费。

2.乱罚款方面。超越法定权限擅自设定罚款项目、扩大罚款范围、提高罚款标准,错误适用罚款依据;以罚增收、以罚代管、逐利罚款;滥用行政裁量权,类案不同罚、过罚不当、畸轻畸重、显失公平;符合行政处罚法规定的从轻、减轻、不予、可以不予处罚情形的,未依法相应处理;实施罚款行为的行政执法主体不适格,人员不具有行政执法资格;违反法定程序实施罚款行为;下达或变相下达罚款指标任务。

3.乱摊派方面。长期无偿借调企业人员、征用企业物资;强制企业入会、订刊、购物,强制付费参加会议、培训、展览以及付费参加评比、表彰等活动;要求企业提供无偿服务,或在购买服务时要求免费增加额外项目;向市场主体派捐索捐、强拉赞助。

四、中国高企的罚没收入显示着“罚款经济”的严重程度

罚没收入属于政府非税收入,是指执法、司法机关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对违法违章者实施经济罚款的款项、没收的赃款和赃物变价款。

数据显示,近年来多地罚没收入呈明显增长趋势。2022年7月,各城市陆续公布2021年的预算执行情况。有媒体统计了全国300余个地级市的罚没收入。其中,有111个地级市公布了罚没收入数据。

在公布数据的111个地级市中,2021年有80个城市罚没收入呈上升态势,占比超过72%。其中,有15个城市罚没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00%,如四川乐山增长155%,江西南昌增长151%。

在上榜城市中,青岛备受关注。2021年,青岛市罚没收入为43.77亿元,高居111个统计城市第一位,与2020年该市罚没收入的19.26亿元相比,一年时间,罚没收入增长了24.51亿,增幅达到了127%。

青岛市财政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青岛去年罚没收入增加因素的主因来自于案件。2021年,青岛破获了重大传销案等4起大案,增加罚没收入22.45亿元。

这位工作人员说,“这种收入都是一次性的增长因素,剔除这几起案件罚没款,青岛市去年罚没收入规模与正常年份基本持平。”

在梳理的全国地级市一般城市罚没收入2021年较2020年的增值排行榜中,前14个地级市中,江苏省占6个(盐城、常州、南通、镇江、苏州、泰州)。其中,盐城2021年罚没收入为37.27亿元,较2020年增长44.12%。

2024年4月22日,财政部发布2024年一季度财政收支情况,其中,“分税收和非税收入看,一季度,全国税收收入49172亿元,同比下降4.9%;非税收入11705亿元,同比增长10.1%。”

社交平台却有说法流传,称财政收支中的“非税收入就是罚款收入”,还称,“一万亿,14亿人,平均每人罚款700多块。”

五、中国花样百出而民众不堪承重的罚款

2021年,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第五督查组在内蒙古自治区多地暗访时发现,部分交警为完成“创收”任务,对过往货车司机随意罚款、“一刀切”式罚款。他们在道路上设置临时检查点,对途经的货车逐一拦停,并以“未按规定使用安全带”等理由实施处罚。而现场的司机大多都系着安全带,或者并没有罚单上列举的违法行为。

暗访视频画面显示,一名货车司机说:“拦下来啥也没说,就说出示行驶证驾驶证。我把行驶证驾驶证递给人家,人家给打出一个罚款单,这都习惯了。”

2021年4月,《半月谈》报道,北方某山区县一年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才1亿多元,但令人吃惊的是,当地交通违章罚款一年竟“创收”了3000多万元,撑起了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3。

报道称,这个不通高速的山区县是煤炭运输必经之地,许多运煤车辆进出,都要经过这个县。当地有干部表示,县里工业不发达、企业较少,“领导要钱就找交警等执法部门”。

当地司机反映,仅在一段几十公里的省道上,就有近10个电子眼。除了横杆测速设备多之外,在道路下坡、拐弯等地方的路边树旁,还有隐蔽的立杆式测速抓拍设备。

然而,荒诞的拍黄瓜罚款不只发生在上海,只是当连上海都发生这么具争议性的罚款时,其他地方的罚款更是巧立名目、花招百出。

2022年5月,河南省的大货车司机就因为货车超重被罚多次,有人在过去两年就收到了高达27.5万元人民币的罚单。他们的货车明明在出发前都没有超重,但半路被拦下检验时都变成过磅超重而吃下罚单。

2021年5月,河北省也有一名卡车司机因北斗定位系统掉线,在唐山市被罚款2000元并扣车而自杀身亡。不到一个月,又有另一名来自山东省的卡车司机,因受不起5000元重罚的刺激而当场服药自杀,所幸及时获救。

六、“三乱”的违法及危害

中国官方媒体面对中国大面积大规模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也不得不出面承认,这种现象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禁止向企业摊派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严重侵害了广大中小微企业的切身利益,严重破坏了当地营商环境,直接抵消了助企纾困、减税降费政策红利,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性质十分恶劣,教训十分深刻。这些问题的发生,暴露出有些地方,面对新的经济下行压力、财政处于紧平衡状态的情况,没有真正树立过紧日子的理念,依靠非税收入特别是罚没收入来弥补财政缺口的冲动仍然强烈。

地方政府胡乱开罚,伤害最大的是中小微型企业,这会让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再投资,也会对潜在的投资者带来阻碍,因为财产权没有保障,随时可都能会被地方政府以各种名目收钱,自然就会降低潜在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因此长期而言,对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反而有害。

北京《财经》杂志产业研究中心调查显示,2022年中国收入水平最高的40个城市共有超过194万家企业倒闭,约占总数的7%。在所有注销的企业中,微型企业占了57.4%,若加上小型企业,比例高达93.3%,反映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弱,更容易受到经济波动影响。调查也特别提到去年封城的上海,由微型、小型、中型到大型企业的注销数分别达到21.5万、5.4万、9544及2967家,其中微型企业的注销比例占全市总数的20%。

台湾国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员林雅铃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中国很多中小微企业在疫情之后本来就已经经营困难,倒闭了不少。在中国经济尚未恢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又巧立名目增加罚款,势必让中小微企业面临不断恶化的经商环境,对他们的生产与收入造成更大的影响。

七、中国出现严重而普遍的“三乱”的原因探究

针对中国严重而普遍存在的“三乱”成因,媒体及研究分析人士作出如下解读。

财政紧张引发“罚款冲动”?

微信公众号“侠客岛”2023年8月19日发文称,随着罚缴分离、对执法机关全额拨款、严格规范执法程序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落地,当年的混乱现象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尚未完全根治,尤其是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地方财政吃紧时,借罚款搞创收的老毛病很容易复发。

文章说,这些地方政府的“罚款冲动”,主要源于“缺钱”的现实困境。但一缺钱就想着从企业、个人头上“薅羊毛”,实在是短视且有害,很容易陷入“财政缺钱——罚款搞钱——营商环境恶化——企业用脚投票——税基减少——更加没钱”的恶性循环。

湖北省统计局原副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教授叶青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多地出现“以罚款进行创收”的案例有必然原因,近年来,受到疫情、房地产市场低迷等因素,地方财政收入不断下降,一些地方政府就会通过罚款来增加财政收入。

也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国最近掀起一股“罚款经济”,民众或店家屡因一些小事被政府重罚,引发中国网友批评负债累累的地方政府为了创造税收而胡乱罚款。

中国财政吃紧,基层公职人员被降薪和欠薪。情况严重的地区,政府唯有靠罚款增加收入。一位知情人士对本自由亚洲电台披露,以往经济最好的上海,也出现公职人员被拖欠薪资。为保证发放工资,惟有增加罚款,导致执法部门罚款权力被滥用。

《彭博》6月12日报道,中国债台高筑的地方政府巧立名目,对居民大开各种奇怪的罚单,以增加收入。

分析人士说,中国地方政府现在的做法是“借新债还旧债”,但由于现在借贷的违约风险比较高,贷款的利息也较高。也就是说,在地方政府经济越困难的时候,借新债所要付出的利息反而更高,因此“罚款经济”的乱象只是更加凸显地方政府想挽救债务危机已穷途末路。

台湾致理科技大学国际贸易系副教授张弘远补充道,中国新一届政府的一把手和二把手才刚刚上任,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如果手上没点钱,很难采取新的作为展现绩效”,以及“中央如果不给钱,难道事情就不做吗?我不做别人做,那他的升官仕途就比我明朗”的考量下,地方政府想尽办法也要“求表现”。他说,正是这种财政压力以及地方官员的施政动机两种因素交叠之下,可以想见未来通过花式罚款来筹措经费的现象,恐怕只会越来越多。

由于受到疫情、经济、外贸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而民生、债务等刚性支出却不断增加,导致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在这种情况下,罚没收入成为了一些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补充,甚至出现了“以罚增收”“逐利执法”等乱象,损害了企业和群众的合法权益,影响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每遇经济下行,一些地方在税收收入增长“失速”情况下,非税收收入总会出现大增。将非税收收入尤其是罚没收入,作为财政“增收挖潜”重要途径,几乎已是公开秘密。这在过去曾经多次出现,被称为是“罚款经济”。今年因为疫情影响,叠加国际形势变化,国家试图通过各种途径为中小企业减税降费,但国务院督察组的实地督查表明,依然有地方出现罚没收入逆势上升。

如果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目的明显地“为罚款而罚款”,等于将罚款当做了执法目的本身,也就不再是依法行政,而是“依罚行政”。要知道,税收是可预期的,具有稳定性,罚没收入却“弹性”很大。动辄“50%以上三倍以下”的巨大裁量空间,会给贪腐寻租创造大量机会。因此,伴随罚没收入逆势上升的,可能还有贪腐现象的卷土重来。

八、屡禁不止反复回升的“三乱”

近年来,中共政府也曾外表对罚款监管力度不断趋严。此前2021年12月17日,国办督查室在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公开通报了河北省霸州市出现大面积大规模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问题。

2023年11月,国务院曾印发《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罚款事项的决定》,取消了住房城乡建设等领域16个罚款事项,并对工业和信息化等领域17个罚款事项进行了调整。

2024年2月1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和监督罚款设定与实施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对行政法规、规章中罚款设定与实施作出全面系统规范。

但是,诚如曾经历届政府也不断发起过所谓监督治理“三乱”一样,事实证明一切治理都是一阵风,风过后“三乱”依旧,并且还会愈演愈烈,变本加厉。

九、中共官方探究解决“三乱”的途径

中国官媒也不断阐述,罚款从来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不能以罚代管,更不能一罚了之。罚款的目的在于督促行政相对人遵守法律法规规章设定的义务,推动行政任务的履行和监管目标的实现,进而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国务院出台的治理三乱的《意见》要求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鼓励行政机关建立与企业和群众常态化沟通机制,加强跟进帮扶指导,探索构建“预防为主、轻微免罚、重违严惩、过罚相当、事后回访”等执法模式。

政府不能把处罚当作目的,更不能把罚款当作财政增收的手段。行政执法成果从来不应以罚没收入作为考核指标,而是要看罚没项目所对应的行政管理目标是否实现。对于“逐利罚款”,《意见》明确予以禁止——坚决防止以罚增收、以罚代管、逐利罚款等行为,严格规范罚款,推进事中事后监管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并严禁为增加罚款收入脱离实际监管需要随意设置监控设备。同时提出相关监督措施,比如,坚决防止罚款收入不合理增长,严肃查处罚款收入不真实、违规处置罚款收入等问题。强化对罚款收入异常变化的监督,同一地区、同一部门罚款收入同比异常上升的,必要时开展实地核查。这些规定显然有利于给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

有效遏制依靠罚没收入“创收”的冲动,还需要加强罚款财会监督。2020年12月,财政部公布《罚没财物管理办法》,明确罚没收入全额上缴国库。此次《意见》强调,财政部门要加强对罚缴分离、收支两条线等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督,会同有关部门按规定开展专项监督检查。

此外,针对基于经济社会发展而带来的监管要求的变化,导致部分罚款规定可能与现实脱节的问题,《意见》提出定期评估清理罚款规定,及时修改或者废止罚款规定等要求。《意见》还积极回应技术变化,提出持续规范非现场执法。

总体而言,《意见》的出台,有利于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监管方式改革创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升监管效能,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推进依法行政;有利于惠企利民,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激发市场活力,保障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意见》虽然提出的一些治理“三乱”的措施,但是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一切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成为毒害民众的利维坦。中国反复出现且层层升级的“三乱”正是中国极权统治必然的景观,要想真正治理这种现象,必须得将权力真正关入制度笼子里,切实落实公民权利,也就是必须结束专制极权而实行宪政民主。

详情请参看:

1、河北妇女打井惹大祸:10万重罚和2年牢狱,生计还是违法?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1720281240762745

2、福建一男子转卖芹菜赚14元,被罚10万!这样的处罚合理吗?
https://new.qq.com/rain/a/20240226A08ZMC00

3、“花式罚款”屡见不鲜,媒体:警惕“罚款式创收”冲动
https://finance.sina.com.cn/china/2022-08-29/doc-imiziraw0116479.shtml

4、关于河北省霸州市出现大面积大规模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的督查情况通报
https://www.gov.cn/hudong/ducha/2021-12/17/content_5661671.htm

5、一年31万笔罚款记录数据透露老百姓“另类”支出
https://zqb.cyol.com/html/2014-03/20/nw.D110000zgqnb_20140320_5-12.htm

6、15城罚没收入增长超100%,罚款是怎么变成生意的
https://www.sohu.com/a/581124350_665455

7、中国247城,谁的罚没收入高
https://www.mycaijing.com/article/detail/495412?source_id=40

8、中国“罚款经济”伤及地方经济与就业徒增政府与百姓对抗
https://is.gd/0rSns9

10、国务院取消调整33个罚款事项,严查以罚代管、过罚失当
https://m.yicai.com/news/101880933.html

11、国务院出手治理罚款:“坚决防止罚款收入不合理增长”
https://www.eeo.com.cn/2024/0219/637683.shtml

12、关于征集全省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线索的公告
https://fgw.ln.gov.cn/fgw/index/2024051314152981020/index.shtml

13、收紧罚款“紧箍咒”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http://epaper.legaldaily.com.cn/fzrb/content/20240302/Articel01011GN.htm

14、马上评丨亮剑乱罚滥罚,管住“权力之手”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403878

15、从源头治理“乱罚滥罚”
https://www.sohu.com/a/759044952_161794

16、财政紧张基层政府靠罚款增加收入
https://is.gd/WALe9k

17、国务院出手治理罚款:“坚决防止罚款收入不合理增长”
https://www.sohu.com/a/758742533_118622

18、罚没收入,何以成为地方增收“暗渠”?
https://new.qq.com/rain/a/20201207A0GGMZ00

19“非税收入逾万亿”等于“全国人均罚款700多元”?
https://jingji.cctv.com/2024/04/27/ARTICEXZeZZUPWUqrM0RNyio240427.shtml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