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30日星期一

网民强烈关注日本学童在深圳被刺身亡事件

9月18日一名10岁的日本男孩在中国深圳日本人学校外遭遇一名44岁中国男子持刀袭击,不幸当日身亡。这是今年第二起针对日本人的犯罪事件,早在今年6月24日,江苏省苏州市的一名中国男子袭击一对日本侨民母子和日本人学校校车上的人,市民胡友平拼死相救。

被袭击的学童就读的深圳日本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位于深圳南山区蛇口。自改革开放中国大陆第一家免税商店设立以来,蛇口一直是外籍人士聚集密度较高的区域之一。根据学校官网的介绍,该校成立于2008年,是日本政府认证的全日制海外教育机构。袭击事件发生后,当地警方发布通报,“深圳市南山区招商街道辖内发生一起持刀伤害路人警情,致未成年人沈某受伤。”通报并未提及男童国籍、年龄以及涉案地点等详细信息。中国媒体主要引用日本政府的声明、深圳警方的通报或外国媒体来报道事件,报道发布后在当局的要求下于当日删除,并被要求不参与事件报道,不要在社交媒体发布任何相关评论。

尽管官方至今未披露袭击者钟某于这次案件中的犯案动机,但事发时间9月18日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极为敏感的日期,其动机很难不和“九一八”事件联系起来。在抖音等平台上,煽动民族主义的传播没有限制,在男童遇刺身亡事件后,还有直播前往深圳日本人学校猎奇,题名为“防护严密的日本学校究竟隐藏了什么”的视频收获大量点赞。快手平台上宣扬“拆除日本人学校”的278个仇日视频未经任何审查,累计点赞量达2,313,525,其中有39个视频点赞量超过1万,有5个视频的点赞量超过10万,点赞量最高达32.7万。这些极端民族主义内容之所以能收割巨大的流量,除了愚民遍地,也仰仗官方的长期纵容。

中国经济下行,反日情绪在中国政府的民族主义煽动下逐渐成为民间情绪的出口。日本学童在深圳被刺事件身亡事件在中国舆论场引起强烈关注,并形成分野。有人表示震惊和愤怒,也有人认为这是日本侵华战争罪行的“因果报应”,不予同情,还有人认为这是中国政府长期仇日宣传导致的不可避免的后果。一些网友用“养蛊”来形容中国官方长期以来的仇日宣传,认为这是导致民间仇日情绪高涨直到发展为暴力袭击的直接原因。有网民用“暴力不是爱国”来表达态度,也有人认为是“日媒带节奏”。在社交平台网民发表大量表达悲伤、对极端民族主义的愤恨的言论,并对官方披露的模糊信息表示质疑但这些言论都迅速遭到当局管控、删除。

9月20日,网络流传一封来自遇害孩童的父亲的亲笔信。信中写道,逝去的孩子“非常喜欢昆虫和爬行动物,是个拥有独特眼力,能发现任何小生物的孩子。他拥有比任何人都更为温柔的心灵。从小就喜欢画画,是一个对语言很有天赋的孩子,能够流利地使用日语和中文。”信件指,“我从事中日贸易的工作,担任着日本和中国之间的桥梁。我的主要指责是弥合双方的认知差异,促进顺畅的沟通。如果没有发生这次不幸的事件,我相信他一定会成为比我更有用的人。但现在,我只能尽全力成为一个他可以为之自豪的人,并且,继续为中日两国的相互理解作出微小的贡献,这既是对我最爱的儿子的赎罪,也是对犯人的报复。”这封信件随后在微信朋友圈等中国社交平台被当局屏蔽。

网民所念皆星河2019说:“孩子有什么错?这就是我们从小到大被教育“爱国”,教出的只敢欺负弱者的懦夫。”网民runner6说:“换位想想,如果咱们在日本上学的小学生,被日本人刺杀,国内会是什么样的反应?感觉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这就是与人类文明的距离吧。”

网民Peng笔生辉表示:胡友平女士的挺身而出,也没能让这些民粹下三滥停手。正如鲁迅所说: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

作者毛大庆在网易号发表文章《从苏州到深圳,不再是“偶发事件”》,文章说,很难相信,甚至无法理解,如果有人会在理解这件事的过程中表现出哪怕一丝快感、兴奋、愉悦,那么,他与禽兽何异?说得更直白一点,与当年在我们的国土上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军人何异?当我们跳出这一不幸事件的本身,甚至跳出过去几个月来连续发生在中国境内的多起外国人遭受侵害事件的本身,从经济、文化、人口、国际关系等方面审视时,就会发现,不幸事件中真正受到伤害的,不止是那些个体,更大的受害群体其实是中国——包括中国在国际上的整体形象,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很多指标,中国文化中那些我们曾经以为牢不可破的价值观,而这一切,最终必将反馈到每一个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中国人身上。

作者张3丰在微信公众号“城市的地得”发表文章《我依然为那个日本男孩感到悲伤》,文章说,曾经,上海有很多日料店和日系咖啡馆,“日式”代表着一种文明生活。即便在成都这样的西部城市,日式审美对年轻人也有着持续的吸引力。但是,过去十几年,中国舆论场发生很大变化。尤其是对“日本”的认识,出现极大的分化。在网上,基于民族国家叙事的“仇日言论”开始增多,并且占据互联网的主流。致力于中日友好交流的人们,声音逐渐被边缘化,甚至遭遇“互联网清场”。

作者深圳客在微信公众号“深圳客”发表文章《想给那个日本孩子说声对不起!》,文章说,耐人寻味的是,这起恶性事件发生在深圳蛇口。早年,邓小平在日本多次请求日本企业到中国投资,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如此成果,日本企业贡献良多。在蛇口工业区最早的现代化拓荒历程中,不乏日本企业的身影。其中的日本三洋公司,是蛇口建成的第一家日本独资企业。在开放改革最早、受惠于开放的蛇口,在1983年最先引进第一家日资独资企业的蛇口,四十多年后发生这样恶性排外事件,它具有象征意义。这些历史与今日的悲剧,形成了强烈反差。在深圳这个以开放、包容和国际化著称的大都市,光天化日之下上演这样的悲剧,让人心寒,也很悲哀。

作者冷冷在微信公众号“打冷”发表文章《他杀死的,是深圳人的孩子》,文章说,这个城市有再多的高楼,有再高的经济成绩,不能保护弱小,不能保障上学路上的所有孩子,这个城市,就是失败的城市。这样一起针对外籍人士的极端仇恨事件,发生在蛇口,更加让人胆战心惊、心有余悸的是,它既然可以发生在蛇口,它就有可能发生在中国所有地方。深圳如何应对这起让其市民感到羞耻和痛心的极端事件,可以看出这个以改革开放作为原始资本的城市,是否还愿意继续开放,是否还珍惜人的生命、尊严和自由。

冷冷的文章说,这名孩子的离世,让人痛心!希望深圳这个城市,要敢于在当前这个萧瑟的、低谷的、未来不明朗的十字路口,捍卫自己城市的核心价值,再一次,拨开迷雾,杀出一条血路。否则,会有更深的仇恨,毁灭我们所有人,摧毁过去几十年刚刚筑起的高楼与常识。蔓延的仇恨,会让我们对所有的期待,都停滞在此刻,那将是所有人的最后一代。

作者王开东在微信公众号“王开东”发表文章《我拒绝一切仇恨教育》,文章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海浪冲掉了一块岩石,欧洲就减少一部分。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不要问丧钟为谁而敲,它为你而鸣!今天抵制这个货,明天抵制那个货,挥舞着U形锁的,全都是蠢货。天天喊打喊杀,把外资赶走了,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吗?干净是干净了,但百业萧条,民生凋敝,最终失去工作,颗粒无收的还是自己。自作孽,不可活。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王开东的文章说,仇恨教育通常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以否定和排斥为核心。将某一群体视为“他者”,否定他、排斥他、打压他。二是强调对立和分裂。通过强化“阵营”之间的对立,达到乌合之众的控制力。三是培养暴力和仇恨情绪。通过渲染紧张、恐惧和敌意的氛围,使受教育者更容易对他人产生敌意和暴力倾向。仇恨教育对社会和谐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必须坚决反对和抵制,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平等、和谐的社会。

作者仙桃爸在微信公众号“有病要讀書plus”发表文章《悼念那位日籍男孩:在罪恶中游泳的人,必将在悲哀中沉没》,文章说,所有邪恶的理论,它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不去教你去爱自己,而是鼓动你去恨你从来都没有见过的人。恨那些比你强的人,比你富的人,去恨那种你过不上的生活,以及你无论如何也成为不了的那些人。并编造荒谬邪恶的理由把那些树立成你的对立面,它们不喜欢秩序,不喜欢一切美好的东西,并要打烂那些。那是一帮被仇恨充塞了灵魂的可怜虫。它们被自己的仇恨毁灭了自己。恨最先毁坏的,就是盛放仇恨的那个容器。

作者风情万种李老师在微信公众号“王开东”发表文章《仇恨机制,没道理可讲》,文章说,第一,这几年的舆论导向,平台流量算法,有些地方其实挺可耻的。那些极端的人,极端的情绪,天天说些反人类、反社会的话,竟然还可以做网红艾国博主,拥有巨大的流量。不整治这些人,恶性事件不断根。第二,今年日子紧。日子紧,心就窄。第三,底层有怨,但很多人怨归怨,他分不清到底要怨向何处,该怨的主体是谁。能分得清的人,不干这事。第四,我们这个民族,从孩子记事起,受的教育就是抹去个性,要守纪律要听话,我们最大的特色,就是规训。规训到一定程度,人感知自我的能力,就会削弱。也就是麻木。所以,我们绝大部分人,别说打入底层人生瘫痪时,不能理智,就是平常遇到点生活挫折,他都很难抽丝剥茧的厘清自己的情绪。第五,对一部分人来说,他只知道自己有情绪,有情绪了,就是要发泄。而发泄这个动作,它就是极端的,变形的。像一个高压锅要爆炸。第六,极端的,变形的,要爆炸的,总是最容易被蛊惑,被煽动。尤其是煽动蛊惑它的人,可能还是个正确的大网红。第七,今天流行恨日,他杀日,他日流行恨黑,他杀黑,他杀谁,只是因为他要爆炸了,压根不是什么民族主义。仇恨,没道理可讲。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