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来中国集采药存在“麻药不睡、血压不降、泻药不泻”等严重威胁到民众生命安全的问题持续地引发社会关注。追索产生集采药问题的根由,专家们多停留于监管与药价问题的技术性改革层面,而回避产生药品集采问题的实质是极权统治特殊利益集团无视民众生命,为了维护特权统治而不惜谋财害命地以低价减缓医保亏空暴雷,以让老弱病残无效医治速死来避开养老顾残责任。由此可知,要解决中国集采药问题,不是简单的价格与监管,而是设法要权力真正回到尊重民众生命,保障民众权利的轨道上。)
一、严重威胁到民众生命安全的集采药
元月中旬,民建中央委员、北京市委常委,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冠心病专家卢长林委员最近做客北青网两会直播间,带来了关于国家集采购药的提案。他指出,在集采药中,明显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疗效欠佳,如降压药,使用集采药的患者血压难以控制至正常水平或波动较大。二是不良反应较大,有病人换用集采药后,甚至出现过敏反应。
今年上海两会期间,来自医疗界的几十位政协委员们基于临床实践,坦言某些集采药药效不稳定,呼吁给原研药留出通道。提案中说,“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某些集采药的药效不稳定,特别是在高血压、糖尿病药物,内镜检查肠道准备的泻药、麻醉药等,在临床使用中经常有反映药效不佳的情况,有些往往加大药量也不起效,面对如此情况医生很无奈,因为没有选择权,向上反映也没渠道。”
该提案的主笔人、上海政协委员、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接受财新采访时,用“麻药不睡、血压不降、泻药不泻”来形容此现象。
一位西北某市的医生说,自从集采之后医院连进口药进都不进了,外面药店买药的时候,如果是进口药,哪怕不是处方药,也需要医院的处方,没有处方的话,药店有药也不给你买。但是医院都有规定,不让开处方,还发了红头文件,说是所有开具的处方都要拿到医院药房审核,如果同类药有集采的,那处方就作废,同时还会登记开方医师信息和处方信息,如果频繁开具处方到一定程度,会扣分,扣分到一定程度会取消处方权。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现在基本开不了外购处方了,在药店里没有处方也买不上药。这是逼着人吃没作用的集采药。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就是你想自己花钱,买那些品质好的药,也没有可能了。那更进一步的结果是什么?就是前面说的,不仅仅是医保的塌陷,而且是医疗的塌陷。
二、上海医药专家、政协委员郑民华揭露集采药问题的有关言论
1.“药品集采把价格大幅压低了,医保的负担降低了,这是很好的。”
2.“医保负担重不重和群众没多少关系,他们不关心。”
3.“价格这么低的情况下,质量会否不稳定,从医院医生的感受角度,如抗生素过敏,血压不降,麻醉药用了病人不睡,肠道准备的泻药不泻,以及一些慢性病、肿瘤病的药,怎么获取?”
4.“我是外科医生,过去用合资或者进口的麻药,算得准时间的,现在就算不准。”
5.“麻药不睡的,本来用一支,现在用三四支才能睡着。”
6.“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些某些集采药的药效不稳定,特别是在高血压、糖尿病药物,内镜检查肠道准备的泻药,麻醉药等,在临床使用中经常有反映药效不佳的情况,有些往往加大药量也不起效。”
7.“面对如此情况医生很无奈,因为没有选择权,向上反映也没渠道,病人在会经常由于更换药物,而发生疗效不佳的情况,有时甚至危及生命。”
8.“我父亲长期高血压,以前一直使用原研药,但最近社区医院给他换了一个药,‘给我打电话,血压一下子到180,他要我到医院帮他开以前的药。’”
9.“我自己也长期服用高血压药物络活喜,但换了国产药后一粒降不下来血压,需要两粒,但它说明书就是一粒。”
10.“集采政策下,药品价格的大幅下降,确实让许多患者受益。可是,药企的生存与发展同样重要。”
11.“如果药价被压得太低,药企无利可图,那么他们又何来动力去研发新药,提高药品质量呢?”
12.“长期以往,这不仅会抑制药企的创新活力,更可能导致整个医药行业的萎缩。”
13.“手术费、检查费、治疗费等各项费用同样高昂。以我个人为例,一次胃溃疡手术,手术费就花了三千多元,而药费却仅仅只有一百多元。手术费,才是真正的‘大头’。”
14.“我们不能仅仅将目光聚焦在药品价格上,而应该全面考虑医疗费用的构成与降低之道。”
15.“是时候对医药集采政策进行反思与改进了。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够让老百姓吃得起药,又能够让药企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16.“集采的抗生素过敏、降血压药不降压、糖尿病药不降血糖、麻醉药病人不睡、泻药不泻等情况。”
17.“面对集采药品质量不稳定的情况,广大医生很无奈想给患者开好药都不行,因为没有选择权。”
18.“向上反映过很多次也没有回应,特别是麻醉药。”
19.“其他药品如果疗效不好,有钱可以从其他渠道购买原研药,但是麻醉药属于国家重点管控的药品,就算有钱都买不到。”
20.“集采的初衷是好的,但执行过程中不能走样,降价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否则就本末倒置了。”
21.“用麻药不睡,血压不降,泻药不泻这样的句子用来形容集采药物质量得不到保证的现象。”
22.“作为普通老百姓,也并不是一定要用原研药,如果仿制药的效果一样,没人非得用贵的。”
23.“现在的问题是没有选择权,在血压药不降压,麻醉药不麻醉,泻药不泻的情况下,有没有可能让一部分有支付能力和治疗意愿的老百姓可以用得上进口的原研药,哪怕给予不同的报销比例,而不是让这些药完全消失。”
24.“集采本身没有问题,通过集采的手段把所有药品价格都谈下来也是应有之义。”
25.“反对的不是集采,不是仿制药,而是质量得不到保障,一致性评价标准过低,导致药效全靠运气,最终损害的还是患者的切身利益。”
26.“医生的处方,不是你想怎么开就怎么开,除了专业上的审查之外,还有审计上的核查,如果一个医生总是开原研药,患者不找他麻烦,医院和审计部门就找上门来了。”
27.“即便关系足够硬的供应,也会经常换个马甲。”
28.“药品及医疗设备集采的根本宗旨在于借助大规模采购,力保医院能够购置到品质卓越且价格低廉的设备与药品,使患者得以畅享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
29.“倘若仅仅压低了价格,然而药品的疗效却显著削弱,医疗设备的质量亦无法达标,如此这般的集采无疑是徒耗时间与金钱,更是对民众的严重失责!”
30.“集采仍需倾听医生和老百姓的声音,专业之事仍需专业之人操办,绝不能让外行人在此胡乱作为。”
三、为集采药问题发声的郑民华医生的最新遭遇
郑民华医生是医药领域站出来说话的第一人,他于元月中旬发声,用“麻药不睡、血压不降、泻药不泄、血糖不降”精辟概括了某些集采药的弊病,引起了高层的重视。据说,高层派出调研组在上海调研后,上海公立医院已经可以开出原研药了。
但在此期间,郑民华医生却受到极端的网暴,致使其注销了微博。网络上还爆出郑民华医生被罚一年的绩效,这个未经查证。
其实,郑民华医生作为上海大医院的主任医生、科室负责人,收入远高于一般人,完全可以选择“岁月静好”,不为此发声。但基于他的“医者仁心”和读书人的性格(当然也基于他政协委员的职责),他选择了为大众发声,最终得益于他的声音,事情有了变化,无数患者在就医时有了更多的选择。然而,郑民华却成为了特权集团仇视的对象。
四、仿制药连化学实验都过不了
经济观察网1月初报道,来自北京市知名中学的化学老师曹葵对经济观察报表示,高中化学的一个必做实验中的异常现象令他困惑。该实验涉及了一款知名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自两年前实验所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更换了品牌之后,实验效果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差异。
据他介绍,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9年版)实施后,阿司匹林肠溶片检测实验成为高二化学课的一项必做实验。目的是检测阿司匹林有效成分乙酰水杨酸中的羧基和酯基。在酯基检验中,需要先对乙酰水杨酸进行水解(注:乙酰水杨酸溶液,加入硫酸后,加热),水解后会产生水杨酸。当水杨酸遇到氯化铁,会发生变色反应,溶液呈现紫色。
“2020年到2021年,我们用的是拜耳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实验现象一切正常——在阿司匹林水解前,加入氯化铁后,溶液并不变色,经过水解后产生了大量水杨酸才能变色。”曹葵说。
由于拜耳的阿司匹林肠溶片价格偏贵,自2023年起,曹葵所在学校开始购买国产的阿司匹林肠溶片作为实验材料。曹葵在实验中发现,国产个别品牌的阿司匹林肠溶片(注:辰欣药业、石药集团,所测规格均为25mg/片)在水解前就发生了变色,无法像以往一样进行水解前后的对比。
他补充说,其实教学大纲没有硬性要求在乙酰水杨酸水解前进行检测,但按照科学研究证据获得的要求,他让学生要先通过水解前检测,明确乙酰水杨酸和氯化铁混合并不会变色,这样才能证明水解后,相关反应的发生。
现在,由于水解实验前后,溶液都发生了变色,这个环节失去了意义,并且上述现象是普遍的,学生操作和老师操作结果一致。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2025年1月初,曹葵用几款不同厂家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做了上述实验。
此次测试的品牌包括:京新药业(002020.SZ,药品规格为100mg/片)、南京白敬宇制药(注:由南京道群医药委托生产,规格为25mg/片)、石药集团(01093.HK,规格为100mg/片)、拜耳(100mg/片)、沈阳奥吉娜药业(100mg/片)。其中,前边三家企业的阿司匹林肠溶片通过了一致性评价(指仿制药与原研药具有药学等效和生物等效,视为临床疗效一致),同时也中标了第十批国家药品集采。
曹葵困惑的是,上述几家不同厂商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大多都通过了国家的一致性评价,为什么会有明显的实验结果差异。
据经济观察报了解,对药物成分是否合格的检测只有各地官方的药品检验研究机构出具的报告才具有法律效力。1月16日,经济观察报致电北京市药品检验研究院询问是否可检测药物成分是否超标,工作人员回复称,不对私人提供检测服务,除非是联合公安部门、药监部门发起。
五、网友对郑民华遭遇及集采药的评论
沅湘读书:向郑医生致敬!
介子园:向吹哨人致敬!就该有需要的人多种选择,尤其是原研药,只要好,不要一分报销全自费也行!
皖韵徽风:我高血脂,上海三甲医院最早开的是10mg/片的阿伐他汀钙片(2.8元/盒),吃了一年到效果不佳改20mg/片,结果还是不行,又换成瑞舒伐他汀钙片(7元/盒)+依折麦布片。自己坚持10KM跑步和23KM骑行交替进行,体重也从83KG降到68K'G。但是每年体检血脂依然降不下来。这个集采仿制药貌似便宜实则无用啊。
F022究树蔸子:现在许多药根本不是药,治不了病,
平常心:他们有最低标准,就像宋丹丹公鸡下的蛋一样,只要对人没害。治病,扯淡。
Sucre:不是“集采药”的问题,是“集采”本身就是问题
七奇:集采没有错,降低国人看病成本也没有错,问题是:国产药为什么治疗效果就这么差?质量为什么就这么混账?认认真真的研制(或仿制)出高质量的药物,成本、利润该多少是多少,医生、病人用了放心,这才是最关键的!
翘首待花开:我告诉你为什么。国产药不是做不出好的,而是集采中只考虑价格,好的国产药一样不能中标。能中标的都是几分钱的,连外包装都不够。你还指望药有效果???
原野新城:医药、食品造假,无异于杀人,自古杀人偿命。对造假者一律死刑伺候,看谁还敢胆大妄为!
笑看风云:这是监管问题,药厂接受这个价格就表示下会亏,只是想赚更多,药效降雨还能出厂就是监管问题
小王医生:不要说药厂,国企亏损也会生产,原因就是摊薄固定成本。所以不要在这里卖弄无知,看看微观经济学这本书!
Yhn:第一保留原研药,让医生和患者都有选择的空间,第二集采不能一个劲的追求低价格,这样药品的质量难以保证
陕西网友:终于有人说实话了
海绵星22:感谢指出问题的专家们!作为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家属真的是感激不尽!可以理解国家想要节流,为所有老百姓托底的好意,但是也希望能让个人有选择的余地,哪怕原研药自付费用高一些,只要能开到用到也是可以。
董:我用麻药也是这种情况,实际的使用剂量比以前翻倍了
MOCO:我是医生,原研药和集采药临床对比显而易见
张剑歌~医科大学二附院泌尿外科:我妹夫爸爸,高血压,原来进口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一片2.5,一天一片,血压很稳定,后面集采,想着想着用便宜的,结果用了一个月,冬天就反复头晕,一测血压,波动太厉害,加量也不行,就老老实实改回进口的,血压就平稳了!
六、由来已久的问题终于暴发
中国国家医保局对专家质疑集采药很快做出反应,1月20日就发出通知,将于第二天派出队伍前往上海调查。到本周末,目前还没有关于本次调查的最新消息。
但似乎中国民众对国家医保局的这个姿态也不太满意,有人在微博上反问说,“医保局刚知道这个问题吗?集采那么久不知道这些问题?”;甚至有人质疑这次调查的真实动机,“不会让发声的人闭嘴吧?”
据中国官媒央视报道,最新一轮,即第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产生拟中选结果由国家医保局于2024年12月12日公布。这批集采药要到2025年4月才开始使用。这意味着人们当前吐槽的问题,包括了此前的集采药。
综合中国媒体报道,当前民众吐槽集采药除了对药效的质疑外,还有价格过低引发的不信任;某些原研药或特定品牌药品没有进入集采,限制了选择;以及民众认为信息透明度不高,希望了解集采药品的质量检测、临床效果等。
拥有执业药师证、并曾从事药物配送业务的“陆青”告诉本台,“前些年,集采还比较合理,这一两次特别是疫情之后的集采就只问哪个价格更低,其他的一概不问了。”出于安全考虑,陆青以化名接受采访。
中国集采药制度从2018年开始实施,目的是通过“以量换价”的方式,让低收入者也能买得起药。据中国政府网站消息,此前的第九批集采药于2024年3月开始执行,采购了41种药品,平均降价58%;而更早的第八批有39种药品采购成功,中选药品平均降价56%。这些都显示集采药为药品降价带来了可观的效应。
但在另一面,这些集采药的效力近年来却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前面提及的医生郑民华在接受地方媒体东方网视频采访时提到,他的父亲长期高血压,最近从原研药换成集采药后,血压一下子(飙)到180。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前医疗救助部部长任瑞红观察到,集采药的问题有个积累的过程,“开始的时候,老百姓没有感觉,因为当年都是一些抗癌药,还有些高档的抗生素,这些跟老百姓的关系不是特别密切,因为癌症不是每个人都要得的”,但随着集采药范围扩大,普通民众受到了明显的影响,“近年来一些慢性病,尤其是中老年病,像三高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还有一些心脑血管常用药,也开始慢慢把进口原研药踢出了。这样的话,效果就很明显了。”
任瑞红补充说,在第一线的医生感觉也很明显,“一些手术用药,比如麻醉药;还有一些高级抗生素和辅助用药,这些药品用量很大,手术平台上用处很大。效果很明显的话,医生就会抱怨,因为病人得不到很好的医治或出现问题的话,第一个责任方是医生啊。”
七、医保缺钱以民众生命为代价
根据中国政府网站信息,目前用于药物集采的资金主要来自国家医保基金。但近年来,尤其新冠疫情之后,外界不断有人质疑,中国医保基金出现了严重缺口。
未知_3
分析人士陆青说,在缺钱的情况下,集采药的做法类似于搞政治运动,很难保证集采药的品质,“就是不顾及基本生产逻辑、生产成本的低报价。我不看你是不是大厂,我不看你的生产成本,我不看你是不是原研药,我就看价格最低的,哪个低我就买哪个。”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早在2016年,清华大学医疗服务治理研究中心的一项测算显示,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缺口将出现在2024年,倘若加入人口老龄化、一次性趸交等因素,医保基金收支缺口可能提前出现。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估算并没有计入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导致的医保资金的大量支出。
作为肿瘤医生的任瑞红从实际工作中也感觉到医保基金的缺口问题。她认为,目前集采药的做法背后可能就是医保基金的缺口,“说实话,如果医保够用,也没有必要有那么大的动作。因为毕竟会牵扯到很多很多病人,这里面还有体制内的病人,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的。因为谁都知道,看病的事情谁都无法避免。”但任瑞红指出,这种资金缺口的准确数据外界很难看到。
在以低价取胜的集采中,药企感受到压力很大,这对药品生产以及药品质量都产生了不良影响。据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2021年初发布的《国家药品带量采购制度监测评价研究》,受访企业负责人透露,在价格削减、供应压力增加的情况下,个别企业,特别是成本控制能力资金周转能力相对较弱的小型企业,可能采取多种扩大产能和成本节约的策略,包括原料替换、辅料替换、包材替换等,这给药品供给带来风险。
除此之外,陆青认为,民众抱怨集采药质量的直接源头是政府对药品的品控本就不严格,“尤其是(药品)动态监测的数据,这是看不到的;药监部门也许有掌控,他们会进行监测,但这个信息是极不透明的。”
八、比较仿制药与原研药
在最近民众对集采药的抱怨中,比较集中的一个话题是仿制药与原研药的对比。
所谓原研药,是由制药公司首次开发并获得专利保护的药品;而仿制药则是原研药的专利期满后,其他制药公司根据原研药生产的相同或非常相似的药物。本次集采药品清单出炉后,外界发现参与竞标的默沙东、辉瑞、拜耳等外企33款原研药全部出局。另据国家医保局微信公号去年6月的一篇文章,在前九批集采中,国产仿制药中选1583个,进口原研药中选70个,仿制药占比95%以上。
仿制药占比如此之大,而原研药比例奇低,舆论一般认为恰是因为仿制药价格比原研药便宜很多。据澎湃新闻网报道,由于仿制药是照着原研药做,往往两三年就能搞出来,其价格往往是原研药的三分之一甚至六分之一。新浪网上转载的一篇社媒文章举例说,西格列汀片原研药厂默沙东报价高达7.38元/片,但其仿制药只要2毛钱。但本台尚无法独立核实这一消息。
但对于仿制药的质量,中国医学界的态度一般还是认为不如原研药。曾长期在中国和美国从事药物销售的威廉(Willie)告诉记者,仿制药在被批准面市的时候,理论上应该是与原研药一样的,但实际上在中国就不太一样,“你去了中国以后会发现,仿制药跟品牌药,在人的脑子里,会认为不一样。我说人的脑子,就是指医生、专家。”他举例说,目前国内很流行的降血糖药二甲双胍,施贵宝生产的和中国生产的就不一样,“我在现场就听着专家说,就是在杭州,就说了一句话,此瓜非彼瓜。也就是说,你这个也叫二甲双胍,但不是一回事。”
威廉强调,在集采过程中,主管部门不会允许公开讨论仿制药与原研药效果不同,“在集采的时候,因为是国家主导的,他不会允许说,原研药比仿制药好;如果说出这个话,那不就是否定国家药物监督管理局啊?”
威廉也提醒说,并不是说仿制药必然就不如原研药,有时候还有人们的心理因素,“如果是仿制药,而不是原研药,你可能心理就会产生异样”。但医疗过程中,心理因素要起一定作用;而是否疗效一样,还是要看临床监测。
但任瑞红告诉记者,在集采过程中,由于价格等原因,负责集采的人更倾向于采购仿制药,“他认为制药水平可以取代原研药的情况下,就会毫不犹豫把原研药踢出去。”
对于近年来外企的原研药逐渐出局,威廉说,很多原研药现在可能已经不想参与投标了,“所以原研药觉得我不跟你玩了,你老玩这个。所以严格地说,就是不去,不投标,就是表示个态度。”
他认为,这样下去,原研药会越来越少,而这对病人肯定不是好事,“不少人到了医院会跟医生说,我就要进口药。现在就有问题了,为什么呢?医院里没有(原研药)了,这个问题就大了。”
威廉还强调,由于这种集采制度保护的是仿制药,而对需要花大量成本的原研药不友好,这对于中国制药业也是一个很大的伤害,“中国自己的原研药也会越来越少。”
九、面对中国集采问题专家的建议
社会学家孙立平先生认为中国解决集采药问题:
首先,是集采本身。对于医保中的集采问题,人们尤其是来自医疗界的两会代表,已经提出了许多很专业的建议。他们是行家,我想这些建议都是切实可行的。但这里最关键的问题是医保管理部门。毋庸讳言,在过去几年的大疫中,耗费了大量医疗资源,包括医保资源。在这种情况下,量入为出,节省费用,当然是在情理之中。但无论如何,省钱都不应该是这么个省法。退一万步说,你可以提高个人负担的比例,你可以缩小医保报销的范围,但最低最低的标准,是要保证药品的有效性。
其次,是在集采之外,让人们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在我所在的群里,相当一部分人经济条件是不错的,即使是让他们更多地自己花钱买药,他们也有这个能力。但问题是,得允许有效和较高品质的药在医院和药店中存在。
但据业内人士反映,有关部门为确保集采药品销量,给医疗机构规定最低销售指标。部分医疗机构被迫停止采购、使用进口药。上述行为严重干扰了医生处方权和患者的选择权。所以,专家们建议,不能为了保障集采药品的销量,强迫医疗机构使用或者不能使用某些药品。
出于对集采药物疗效不稳定等担忧,郑民华、卢长林、陈奇锐等专家呼吁,给原研药留出通道。
郑民华在提案中给出了三方面建议。其一是在医生的评估下,如果认为原研药对患者的治疗是必要的,医生可以在处方中注明需要使用原研药。
其二,对于一些病情复杂的特殊病种,如果患者自己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并且愿意自费购买原研药,在符合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可以从医院药房或者正规的零售药店获取原研药,医保部门可根据原研还是仿制,进口或者国产给予不同的报销比例。
“放开原研药与非原研药比例,把选择权交给医生,对于疗效好的原研药物,医保要纳入目录,以保证质量与价格。”提案写道。
另有专家表示,集采产品没有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而原研药每个月都有。上述提案中建议,要全面落实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详情请参看:
1、麻药不睡血压不降京沪多名权威医学专家质疑集采药质量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china/story20250119-5755414
2、上海郑民华医生:为人抱薪者,已冻毙于风雪
https://mp.weixin.qq.com/s/YHKQMcE88uVaOxv1kPcjlQ
3、政协委员郑军华:药品集采面临三大挑战,应做好“管”“放”结合
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845711
4、血压不降、麻醉不睡、泻药不泻?政协委员关注集采药疗效,国家医保局:欢迎医务人员当好吹哨人
https://www.sohu.com/a/850731227_115362
5、业内:国产仿制药质量比原研药相差远甚至无效
https://news.sina.cn/gn/2015-10-03/detail-ifximeyv2728685.d.html
6、新一轮集采药引发广泛吐槽 国家医保没钱了?
https://www.rfa.org/mandarin/shehui/2025/01/24/wy-drugs-price-complaints-procuremen/
7、国产阿斯匹林的质量困惑!仿制药连化学实验都过不了
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5-01-25/doc-inehcefs2334662.shtml
8、孙立平:这是一件天大的事,切莫掉以轻心
https://mp.weixin.qq.com/s/KUj0Le8oQYssRhJnYl2uOA
9、秦爷:谁出的仿制药取代进口药这个馊主意?是不是又是医改专家李玲教授?
https://mp.weixin.qq.com/s/Cwld64egjEIOzFmvc02iIQ
10、中印“4+7”药价对比:如果印度仿制药来华,药价还会降多少?
https://www.phirda.com/about_20369.html
11、集采仿制药效果不如原研药?国家医保局回应
https://hsa.sz.gov.cn/zwgk/qt/xwdt/content/post_10897258.html
12、“药神”背后的中国仿制药
https://m.huxiu.com/article/419559.html
13、罚没近18亿!一份报告,揭医药领域垄断黑幕
https://finance.sina.cn/2024-06-23/detail-inazsqkr7035901.d.html
14、中国医疗反腐:医生与药代亲身揭内幕风暴之后如何改革?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66552855
15、仿制药行业再陷水深火热?
https://lib.shilinx.com/wiki/index.php?title=仿制药行业再陷水深火热?
16、新华视点丨集采药大幅降价如何保证降价不降质?
https://www.news.cn/20241231/5da64c8e2b6b42aa88e3ebf2fecc1048/c.html
17、观见|风口浪尖上的集采药,怎么看?
https://www.jfdaily.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84757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