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9日星期三

集采药问题被推上风口浪尖

上海和北京多名权威医学专家、政协委员在今年地方“两会”上公开质疑官方集中采购的药物质量不稳定,出现“麻药不睡、血压不降、泻药不泻”等现象,让长期被诟病的集采药质量问题再受关注。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情况:临床医生集体公开表达对集采中选药物疗效的意见。在中国当局严格控制公众对政府的批评的情况下,这种公共监督的爆发并不常见,中国药品集采制和全力推进该制度的中国医疗保障局瞬间被推上风口浪尖。

集中采购是中国医保局2018年推出的方案,旨在通过“以量换价”的方式,压缩用药价格,保证低收入者能用得起药。在上月最新一轮采集中,许多药降价幅度超出预期;与此同时,没有一家原研药(过了专利期、由原生产商生产的药品)企业中标。由于中共权贵享受着各种医疗特权,不会也不可能用仿制药、国产药。他们自己享用着质优效佳的进口药,却让普罗大众用质次效差的仿制药、国产药,因此集采药的问题一再被忽视。

1月下旬的上海两会期间,20位上海市医疗界的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在药品集采背景下如何能够用到疗效好的药物的提案》。该提案的主笔人、上海政协委员、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用“麻药不睡、血压不降、泻药不泻”来形容此现象,医生面对病患的反映与质疑很无奈,因为没有选择权,“向上级反映也没渠道”。郑民华还呼吁保障患者用药选择权,并进一步完善目前的集采机制。兼任北京朝阳医院心脏内科主任医生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卢长林也在日前举行的北京市政协会议提案称,集采药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大,甚至还出现过敏反应,显示药物纯度不够,制作工艺有问题。

这起由临床医生率先发起的集采药利弊讨论引发全民热议,再次引发外界对中国集采药体制问题的关注,不少网友直接称赞郑民华医生是集采药问题的“吹哨人”。不少人反映,目前集采药出现的问题涉及很多慢性病的常用药以及医生用药,对大范围的民众健康构成威胁。网友指出,集采的问题不在于药多便宜、药效稳定程度、副作用问题等,而是在于在实际诊疗中“医患双方都没得选”。目前的集采制度完完全全是由医疗保障局一家主导的,它事实上攫取了财政、药监、工商、卫生、人事等各种权力,成为了一个超级强力的行政部门。运动员裁判角色一人独当,有如此强势的政治权力,自然就伴有广阔的寻租空间。而在整个缺乏监督的集采过程中,官方一方面大幅降低了原研药/进口药的比例,另一方面也显著增加了中成药、国产耗材的比重,导致有不少患者反馈药效变差、副作用变大。现在即便是患者想要自费也难以买到优质好药,相反一些价格虚高的中成药却总是“量大管饱”。

由于医学界的反对声音越来越强烈,以及由此引起的舆论压力,国家医保局1月17日向上海医保局正式发函,请上海医保局联系提出提案的政协委员,代表国家医保局致谢并认真听取专家意见,有效回应社会监督,并表示“欢迎广大医务人员当好药品价格和质量问题的吹哨人”。1月20日,国家医保局带队赴上海,当面听取专家对集采药政策和质量的意见。

中国医保局看似积极的表态也无法很快打消各界的顾虑,与此同时,郑民华医生微博账号遭遇网暴,1月22日,郑民华医生的微博账号被注销。网传郑民华可能受到了两重压力,一是遭到了所在医院的内部批评,二是他的微博遭到大量网民的深扒。有人凭借郑民华曾发表的“公知言论”质疑其立场不正,再度拿出熟悉的境外势力配方,而其中一个所谓的证据竟然是,郑民华转载过上世纪新华日报的一篇评论文章《民主颂–献给美国的独立纪念日》。

在公众此起彼伏的批评声浪之后,一些医疗专业人士开始审查一些仿制药的试验。1月24日,杭州市中医院的夏志敏医生在微信公众号“夏志敏医生”发布题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大量数据雷同》的文章指出,中共药监局网站上,出现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数据雷同,引发热议,这引发了人们对这些数据是否存在欺诈的质疑。

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随后在声明中承认数据重复,并称这是“公开相关产品信息时,由于编辑错误”造成的。之后外界已无法从国家药监局官网下载一致性评价数据。公众的质疑没有因上述说明而停止,有质疑指出,两款盐酸曲美他嗪片的一致性评价试验相隔两年之久,不太可能因连续处理两份文件导致数据编辑错误,而且数据顺序也有人为调整痕迹。

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直指“集采药正在酿成一场风波”。“在医药科学技术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由于种种人为的原因,人们却不得不吃那些低效甚至有极大副作用的药,用对身体造成伤害的不合格的医疗用品,实在是说不过去。药价可以低廉,可以昂贵;费用可以自负,可以福利,但最基本的一点是,这药得管事,得有效,得治病,这是最最最基本的底线。我想说,人们得意识到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如果这个底线突破,引起的将是一场空前的医疗信任危机,那样的话,导致的将不仅仅是医保的塌陷,而且是医疗的塌陷。可以说,这是一件天大的事情。”

一篇题为《当医生开口说话》的网文写道:绝大部分医生都没有公共表达的冲动,因为工作繁忙,而踏实工作就可以换来不错的收入。这个职业是鼓励理头做事的。正因为这样,当医生选择面向公共发言时,往往是因为自己作为一个“人”,已经到了不得不开口的地步,如果不说出来,会受到良心的谴责。非典时的将彦永,新冠时的李文亮,包括张文宏,都是如此。每一次有医生站出来,其实都意味着出现了真正的公共卫生危机。医生不会哗众取宠,甚至并不想站出来,但是有时候他们只是说出事实,就显得勇敢一一这不过是因为形势已经比较危急了。上海瑞金医院郑医生等政协委员也是如此。今天看到有文章说上海有的医院已经可以开降血压的原研药,病人的血压可以降下来了。这很可悲,也很危险。要知道,这可是在上海,像我老家那样的县城又会如何呢。但是,郑医生的微博显示“已注销”。可以预计,接下来郑医生会沉默。当医生沉默的时候,又意味看什么呢?

作者项栋梁在微信公众号“基本常识”发表文章《保护郑民华医生》,文章说,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解决不了英勇无惧有真本事的人,就放狗咬人,泼污水赶人。这是那些无耻之徒的惯用伎俩。英勇无惧的郑民华医生,此刻就在遭遇这样疯狗撕咬、污水泼身的无耻攻击。由于在微博上被大量疯狗围攻辱骂扣帽子,不堪其扰的郑医生注销了账号。给郑民华医生扣帽子的那些言论我就不再重复一遍了,都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恶臭。无非是从郑医生十几年前的微博里挑出一些句子,试图论证他立场有问题,屁股歪得很。最终目标,无非就是把郑医生批倒批臭,进而让他闭嘴。

项栋梁的文章说,其实说起来,顶级医院的顶级医生本是这个世界上最硬气的一批人,几乎可以说是没有任何软肋。张文宏是,郑民华也是。论社会地位,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需要他们稀缺的专业技能,都有需要仰仗他们的时候。论经济实力,身为主任、教授的他们收入绝对在全社会前1%的水平,而且,几乎永远不用担心失业,退休了也是香饽饽。他们其实完全可以岁月静好地享受物质优越受人尊敬的生活,不参与任何公共事务讨论,不沾染任何可能引来疯狗的敏感话题。为什么非要冒着风险去说一些“上面”不喜欢听的话呢?无非“医者仁心”四字而已。这世上很多人终其一生都理解不了人类纯粹的信念,英勇的担当,他们只会用立场、利益和屁股来判断人的动机。就很遗憾。这世上还有一些位高权重之人,会豢养、煽动、利用那些只关注屁股的疯狗,去撕咬敢于发声的英雄。何其卑劣!

作者就叫熊太行也行在微信公众号“就叫熊太行也行”发表文章《集采药就是嘴硬的差生》,文章说,为什么过去允许老百姓自费多掏一点吃进口药,现在不许了呢?简单说,就是如果怕你吃进口药,你身边的穷邻居会不忿,所以就干脆一刀切,把所有的进口药赶出公立医院,你要开进口药,就得去国际诊所、私立医院了。这种诊所和医院的诊费非常贵。于是过去你挣一万,咬咬牙敢吃进口药,现在挣三万的,才有这个实力了。不是我有偏见,觉得集采药是差生,而是集采药就是差生。而且是那种家长很横,特别嘴硬的差生。

就叫熊太行也行的文章说,经济长期停滞,生活紧张麻木的时代,怎么对外国人展示优越性呢?“你有科技,我有神功”就是最好的方式。早些年当兵的都要练硬气功给外宾表演,现在全取消了;印度人一个连都挂在一辆摩托车上,让外国人惊叹,也是一样的道理。上面专门有人体特异功能办公室,大兴安岭的山火是气功大师帮着灭的,你说你服不服吧。集采药除了成本考虑之外,也有着强烈的神功色彩。别人累死累活发明出来的东西,我们咔嚓就摸透了,效果一样好,也许还更好,你说是不是很厉害?这不对。沉浸在优越性叙事里,拼命维护自己,不允许承认落后的时候,实事求是就没有了。

作者送青人在微信公众号“剑客写字的地方”发表文章《集采的东西,还在给人们涨见识!》,文章说,所有的集采药问题谈起来,似乎就是发现和解决。质量不好,就监督质量,就去提高质量。可事实是什么呢?事物的客观规律不会因人为的意志而改变,便宜的东西,质量就一定会有差距。我5块钱一斤买来的苹果,它必然不如10块钱一斤的大和甜。你24小时监督,也只能保证5块钱一斤的苹果上,没被虫子咬出坑。但绝没有一种魔法,能让苹果变大。

送青人的文章说,所以集采药和进口药的关键,是让人们有选择的权利。而不是直接对进口药一刀切死,只剩下集采一种选择。如果是从未用过进口药之前,那么神功或许会令人们在科技上愚昧。针刺麻醉,可以偷偷成为哀嚎声里的最好选择。但用过进口药、用过原研药的人,他能轻而易举的感受到差别。这时候你立马来说,其实差不多,其实那是外国资本家的阴谋,除了冷笑和诟病,什么也得不到。当然,也许很久很久之后,人们都忘记了原研药,忘记了这一切或者说习惯了这一切的时候,会“好起来”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