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0日星期一

欢迎来到1984:美国人涌入小红书见识言论审查

TikTok在美国的“不卖就禁”于1月19日生效,当地用户在18日深夜已无法使用,而此前已有大量自称“TikTok难民”(TikTok Refugee)的用户涌向小红书,仅在两天内就有超70万用户新注册,有的人是寻求TikTok的替代品,有人把这当成一场“社会实验”,也有用户是为了抗议美国政府欲禁止TikTok。

中国自本世纪初起逐渐建立网路防火墙,网友需要搭建VPN翻墻来使用Google、YouTube、Instagram等国际软件。在没有翻墻的情况下,身在中国的用户无法直接下载TikTok,身在美国的用户也无法下载抖音。与TikTok和抖音不同的是,小红书app目前暂未进行国际版和国内版的分区,因此中美网友均能下载到同款应用,这种内部联通间接帮助美国网友实现了的“反向翻墙”,打破了双方长期以来的交流壁垒。

在小红书平台,一个名为“TikTok Refugee(tiktok难民)”的话题下,1月13日下午的笔记数量还只有2000多条,总浏览量约39万,但仅一天时间,该话题下的笔记数量已经超过6万,总浏览量超过2700万,同时还有超85万的讨论量。话题#tiktok浏览量超13亿、讨论量超600万。1月13日晚,小红书App成为苹果美区应用商店的免费榜第一名。根据谷歌趋势数据,“Rednote(小红书)”关键词的热度在一天时间里从0飙升至了100。

太平洋两岸,隔着屏幕、借助第三方翻译软件和人肉翻译机,两国网民就此掀起了互动狂欢。交“猫税”(分享宠物猫照片)、帮起中文名、帮做英文作业,留言刁难翻译软件的中文绕口令、互学俚语网梗,好不欢脱热闹。有网友感慨,这是互联网发达之后,第一次出现中外社区的大规模碰撞,两国网友这样公开自由地对话,感受到了地球村的概念,很有趣。在接连被新涌入的美国人刷屏后,小红书的原住民们像是误入了爱丽丝的兔子洞,戏谑道:突然间,小红书变小洋书了。

在微博上有用户直言,加入小红书的美国用户“迟早会吃到中国审查制度的铁拳”。也有网民建议中国的监管部门展现足够的“自信”,不要对小红书上的外国用户搞“一刀切”和“千方堵”。《环球时报》国际时政记者白云怡在微博上写道:“感觉小红书的管理层现在心理应该挺复杂的,一边是泼天的流量+最好的营销,一边是监管和安全审核的复杂性陡然上升+随时可能被美国盯上…希望他们能找到好办法。”

小红书则宣布紧急招聘英文内容审核员,以进一步壮大其内容审核团队,英文内容审核员地点设在武汉。网络上流传的图片显示,需要满足的条件包括大学六级考试425分以上,实行8小时工作制。薪酬方面,月薪人民币7000元至9000元,一年13薪,有餐补、交通补贴等。也有网友透露,小红书内部渠道传出的信息称,小红书正在加班加点开发屏蔽功能,让中国批和外国ip互相看不见对方发的内容,或者减少互相推送的频率,以应付监管要求。

中国的言论审查铁拳这是美国人立刻会见识到的。1月14日起,有多位美国用户反映账号遭到封禁、帖子遭审查下架等。一些用户反映在发布涉台湾、涉新疆或涉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内容后,帖子遭审查或帐号遭停权。也有用户指其上传的一张上半身照片遭移除,质疑为何不能发布健身和腹肌照片,认为在TikTok、Instagram不会发生同一问题。为什么那条内容发不出来?为什么这条内容不见了?对于习惯了西方社交媒体环境的用户来说,就像是从开放式办公室突然进入了有严格门禁的大楼。新鲜感过后,在TikTok上“为所欲为”的“难民”们,很快就会懵掉。

在微博上,中国网民对此表示说:“欢迎来到1984,朋友”。“一堆美国TikTok用户跑到小红书‘庇护’,让小老外好好体验一下什么叫‘中共版言论自由’。”“小红书是所有社交应用中审查体系最严格的。为了展示自己的‘叛逆’蔑视美国政府而涌入小红书的,在被铁拳砸醒之前,好好体验一下当赛博拆腻子(赛博,即Cyber,是指电脑和网络;拆腻子,是Chinese中国人的谐音)的生活吧。”

“TikTok上的美国年轻人普遍对真正的邪恶毫无认知,天天骂自己的政府有多么专制独裁。这下终于可以让他们亲身体验一下什么叫做真正的专制独裁……目前一片欢乐只是蜜月期,最终国内短视频的审核机制一定会让他们大开眼界。”“墙内短视频的规则,就是一个字:猜。美国人习惯了什么规则的都是非常清晰透明的,他们不可能受得了墙内的审核机制。反正,我非常期待让这些天真的美国年轻人见识一下真正的社会主义铁拳。”

作者倪刃在微信公众号“黑噪音”发表文章《“小红书外交”,让两头儿的网民都破防了》,文章说,这是一场难得的“社会实验观察”——毕竟,大批美国人来到中国互联网世界,确实是历史罕见的奇观。幸灾乐祸者也不在少数,认为美国“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你不是要禁止咱们的TikTok吗?现在让你看看你自己人民的选择、人民的力量!对于这个说法我要先劝一句:鉴于TikTok咱国内的人也用不了,您就别操这份心了。

倪刃的文章说,其实在全世界眼中,中国都已经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我在欧洲接触的人,很多都认为中国是跟美国一样强大的国家。但中国人始终没整明白一件事:“强大”在国外的语境中,并非一个褒义词。他们眼中的强大,是你这个国家拥有很强的综合实力,或者军事实力,但并不代表你作为老百姓就很幸福。外国人看问题更喜欢看个人的生活、身边的生活,他们很少因为国家强大而感到自豪。

倪刃的文章认为,为什么说中国网民很让人心疼呢?因为这种交流其实无时不刻都发生于全世界的网络上,比如日本人和美国人之间的很多直接交流。除了中国人,绝大部分国家的人都会跨国界、跨语言在网上沟通。在推特上面,就一个热点事件,下面评论区各种语言千奇百怪再正常不过。但是在中国,这却成了网民们的一大稀奇事。这本来就是一种悲哀。

作者张3丰在微信公众号“张3丰的世界”发表文章《小红书上来了美国人》,文章说,据说是“tiktok难民”大量涌到小红书,很多中国人也感到稀奇。在2025年开始,中美两国的年轻人似乎开启了对话,有点像1979。这很耐人寻味。不管小红书接下来会如何面对审查问题,普通中国人和美国人的“相遇”,其实都传递出某种希望。但是要知道,在互联网时代,这本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有冰点,才有了消融。

张3丰的文章说,过去几年,中国正在远离那个过去的“世界”,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现实。这是疫情的阻隔,也是一种文化氛围的影响,实际上,“疫情”也可以理解成某种文化氛围:防止“人传人”,鼓励“隔离”和防范心理。2023年疫情结束,“排外情绪”却没有终结。它的高峰是很多媒体故意歪曲报道“日本核废水”引发的广泛抵制。不光抵制日料,还抵制和服,以至于人们要讨论“中国人穿和服算不算刺激民族感情”。当然,不意外,一些地方不准年轻人cosplay进地铁。它的极端形式,就是好几个地方都发生了冲击“冲击日本人学校”事件,这是从网络到现实的延续。小红书上来了美国人,中国和美国的年轻人能够多多交流,对全世界都有好处。但是要知道,即便在中国,小红书也是一个比较小众的平台。想要融入世界,还有很多路要走。

作者西北再望在微信公众号“特正经的张某某”发表文章《小红书对账,还对出自豪感来了?不是应该“哇”的一声哭出来吗?》,文章说,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哪儿上网?除了使用非常规手段(也就是不被允许的手段),你知道你的网仅限在哪一个区域?你把眼光放到地球仪上,你看看你的网所及之处,有多大一片儿?世界这么大,你想随便看?现在,推到面前的事实本来应该让你突然清晰地发现一个事实:“咦,他们怎么想进来就进来了?”这样的情况你都意识不到你的面前有一层单向渗透膜?你仍无视你生活在渗透膜的里面?而且你也没想想看,这么多年,为啥他们之前就没进来?为啥?为啥?为啥?

西北再望的文章说,你住在一个山沟里,有人规定你不得跨出半步。然后突然有一天很多人热情洋溢地来串门了,你觉得他们是来干啥的?不就是自家房子被淹了、没地方呆了所以来你这儿散个心、逗个乐吗?而且他们就这样来去自如,而你还是不能越雷池一寸,因为那张单向膜专为你量身定制。这种情况,你竟然充满骄傲和幸福?你竟然还充满了骄傲和幸福?你一点都没觉得有什么地方非常奇怪非常不正常?你就没有想过这样一种情况:一群小狗关在一个大笼子里自得其乐,突然有一天,一群野生的窜进来蹓跶一番,然后告诉你外面有雨有雪好冷啊,而且还得自己辛辛苦苦寻找食物,病了也没个正经医院只能只求多福,完全不像你这儿,有屋顶挡雨、有食物按时供应、有病也有宠物医院,以及,你还拥有一个笼子,而且功能神奇,只阻挡你出去,但并不阻挡它狗进来。所以你告诉我,你为什么会如此快乐?你又究竟是在骄傲什么?

作者赵楚在微信公众号“新新默存”发表文章《简评TikTok难民走线小红书事件》,文章说,在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TikTok作为“美企”所具备的诸经营理念,表达环境,客服态度与水准,以及社会和体制的监管力度,都是百分之百令人羡慕和嫉妒的。甚至,为了赢得美国这样的“西方”用户与市场,这类“中国企业”完全是不遗余力地提供“比美国还美国”的超国民服务一一这是牠战胜欧美本地同类企业的原因。可以说,这些中国企业的国际分支,与其在国内的宗家相比,那确是比“外企还外企”的存在。

赵楚的文章说,这些傲娇,天真,热烈,友好的美国难民,在新家园的旅程,会比利比亚难民在欧洲更幸运吗?结果多半不会太美妙:凡因无知而挚爱者必因了解而分离。那么,到那时,两个社会之间的民意与心理距离将更加廖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