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5日星期四

福建莆田陈一平案:典型的寻衅滋事罪误用与冤案

近年来,围绕“寻衅滋事罪”的适用,社会各界对其泛化适用的现象深表关注。而陈一平女士的案件,无疑是这一问题的典型案例之一。

陈一平,一位普通的莆田市民,却因一桩源于家园被强拆后的民事纠纷,被指控“寻衅滋事罪”,现已被关押长达一年半。其案件的处理,不仅反映了刑事司法中的程序瑕疵,更揭示了基层权力滥用、司法偏离轨道的深层次问题。

案件背景:被强拆后的噩梦

2020年,陈一平女士的住宅被城厢区政府违法强拆。在强拆行动中,陈一平夫妇被强行带走,房屋被夷为平地,室内财产不知去向。这一暴力拆迁行为随后被莆田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为违法。然而,强拆责任人却没有受到追责,更没有对陈一平一家进行补偿和安置。

失去住所后,陈一平一家被迫在当地酒店长期居住,期间与酒店发生服务合同纠纷,特别是围绕早餐费用和被单更换费用的问题产生争议。然而,这一争议已通过民事诉讼程序解决,并进入执行阶段,却在2023年突然被公安机关以“寻衅滋事罪”立案处理。这一明显以刑代民的行为,既不符合法律原则,也违背了刑法谦抑性精神。

案件核心问题:证据不足与程序瑕疵

1.证据严重不足
本案中的关键证据均为警方提供的证人笔录,但所有证人均未出庭接受质证,这种“纸面证据”完全无法经得起法律的推敲。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证人证言必须经过当庭质证后才能作为定案依据。然而,本案公诉方不仅未安排证人出庭,甚至以摘要形式宣读证言,直接剥夺了辩护人核查证人证言真伪的权利。

此外,案件中的价格鉴定报告存在多处严重问题。价格认证结论的基础文件在卷宗中缺失,内容也明显矛盾。例如,该鉴定报告将早餐费用和被单更换费用笼统计入,却未能区分责任主体,更未向被告人送达相关文件,这些瑕疵显然不能支持指控。

2.程序违法
在办案过程中,陈一平不仅被非法拘禁21天,而且在其被关押后,案件出现了严重的选择性执法现象。参与酒店居住的共有16人,侦查机关却仅针对陈一平一人提起公诉,其他人均被“另案处理”。在未作任何合理说明的情况下,这种筛选式办案明显违背司法公正原则。

法律与人权分析:为何陈一平无罪?

1.寻衅滋事罪的适用条件不成立
根据刑法规定,寻衅滋事罪的本质是行为人“无事生非”,通过任意占有或损毁他人财物、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构成。然而,本案中,陈一平与酒店之间的争议完全是因服务合同产生的民事纠纷,与“无事生非”的定义相去甚远。

更重要的是,陈一平一家入住酒店是基于地方政府安置协议,相关费用争议完全可以通过民事手段解决,动用刑事司法手段本身已严重不当。

2.国际法视角:住房权的保障
联合国《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11条明确规定,各缔约国承认每个人有权享有适足的生活水平,包括食物、衣物及住房的权利,并为此采取适当措施改善生活条件。与此同时,第2条要求缔约国采取一切适当手段保障公约赋予的权利,包括免受强制驱逐及非法剥夺居所的行为。

在陈一平案中,地方政府的违法强拆不仅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住房权,也违反了上述国际公约中保障人权和基本生存权的核心条款。而后续以“寻衅滋事”罪名打压受害者维权的行为,更加重了对人权和司法公平的践踏。

3.公安机关介入民事纠纷,违背法律原则
陈一平案件是一起典型的“以刑代民”现象。寻衅滋事罪的设立初衷是打击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而非解决民事争议。公安机关以刑事程序介入,实际是为了掩盖强拆责任人的违法行为,其背后明显存在权力滥用。

冤案背后的深层问题

陈一平案的发生,深刻反映了某些地方基层权力的任性与司法系统的失守。从违法强拆到“学习班”式非法拘禁,再到以刑代民的刻意构陷,陈一平一家经历了长达数年的维权与打压。这不仅是一场对个人尊严与权利的践踏,更是对法治与公信力的挑战。

呼吁:还陈一平一个公道

作为陈一平的辩护律师与家属,我们恳切呼吁司法机关能够秉持法律的公平正义,对案件进行重新审视,并作出无罪判决。这不仅是对陈一平一家多年来冤屈的纠正,更是对法治精神的捍卫。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在于权力的强大,而在于普通公民权利的保障。在陈一平的案件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家庭的苦难,也看到了亟待解决的法治问题。希望相关部门能够以此案为契机,彻底纠正以刑代民的不当做法,还法律以尊严,还人民以信心。

本案由浙江左契律师事务所纪中久和陈一平儿子周振为其做无罪辩护。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