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1日夜,临近跨年时分,上海市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发生群众拥挤踩踏事故,致35人死亡,43人受伤。与此仅隔两日的2015年1月2日午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某陶瓷市场的三层仓库起火,10个多小时仍未扑灭,仓库所在地的居民楼突然的垮塌,致5名消防员死亡,多人受伤。
这两起恶性公共事故,激起了巨大的反响。网络上下,热议鼎沸;特别是事故原因、责任、以及政府部门处理事故的方法,都是舆论议论的重点对象。这两起事故中的死难者,绝大多数为40岁以下的青壮年,甚至还有正处花季的少年,这尤为让人痛心。痛定思痛,反思灾难,天灾抑或人祸之问又一次横亘在人们面前。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惨祸?这样的恶性事故是否能够避免?以及如何避免这种令人心寒的事件会重演?如此这些都是生存在当下社会的人应该关心的问题,本来也理当是负责公共事务和公共安全的政府部门应该及时回答和解释的问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从两地政府部门目前的表现看,这些关键、重要而且紧迫问题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他们应对举措,倒是更像在回避这些问题,在千方百计的掩饰错误、粉饰太平、推卸责任。
事故发生后,上海市当局的应对方法,一如既往地简单而粗暴:将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大型活动一概取消,外滩由武警组成人墙保护行人横穿斑马线。一幅惊慌失措的荒诞图景,显而易见,这种懒政而不负责任的做法,是毫无诚意和自信的矫枉过正,不像是解决问题而更像是赌气,丝毫没有将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放在正确的位置。难怪有网友质问:这种取消和封锁的办法,能持续多久?可逞一时之能,但真能保证悲剧不再重演?哈尔滨火灾则呈现了官方同样陈腐颟顸的事故处理方式的另外一个面向。将因经验、技术不足死亡的5位年轻的消防员树立为英雄,用歌功颂德,掩盖导致事故和人员伤亡的根本原因,试图通过利用公众情感和转移公众视线,逃避问责。
诸多针对上海踩踏事故的原因分析,从它们有意无意回避触及以制度为根本的缘由这一层面观照,几乎可以断定这些分析多数止于表面。这些林林总总的分析所指,包括城市中心观光区规划的缺失、城市管理的疏忽、节日庆典项目信息的传布不力、事故发生地的警力配备、封路和疏导措施不足等等,都不无道理,但并非要害和关键。同理,哈尔滨火灾频发,消防监管和消防技术、设备和能力的不足等等,虽然也都是显在的事实,但究其根本,依然是一种止于表象而回避深层次根源的浅表陈述。
那么,导致以这两起死伤者众的恶性事故为代表的众多社会灾难原因何在?答案很简单,这是特权阶层侵害公众利益,缺乏民主、人权不彰、漠视生命、视百姓为草芥的结果。这些事故,正是社会腐败、权贵嚣张、民生艰难的真实写照。其中的道理也不难辨析:现行公共管理体制,僵化死板,依旧秉持日渐难以为继的“稳定压倒一切”的荒谬原则,网格化维稳手段日益严苛,只为维护现行不公的社会秩序,而根本不把公众利益,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放到应有的高位。这种不尊重国民生命和尊严的做派,由来已久,也正是导致至事故的主要动因。
无论是上海市罔顾元旦前夜有数十万之众的市民会前往外滩欢度节日这一事实;还是哈尔滨以及全国的消防体制,延续落后愚昧的军事体制,而拒绝消防职业化,将年幼无知、缺乏基本技能的义务兵役者推向熊熊烈火,都是依据同一个维稳逻辑。即使是在事故的善后处理中,漠视和不尊重死难的现象依然触目,事故处理不透明,封锁新闻,压制报道,严控死难者家属,将生命代价换取的赔偿抚恤,强行转化为其“德政”,粉饰太平,也再同一蛮横逻辑的轨道上惯性运行。换言之,没有人权至上的宪政民主制度,公众及个体的生命和权利就无法保证,公共事务就必然缺乏有效的监督和问责机制,类似上海和哈尔滨这样的人祸,就难以避免悲剧重演;而只会进一步瓦解政府的公信力,持续的危害社会和国民的未来。
民生观察特约评论员
2015年1月8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